分享中國傳媒體制 王毓莉:吸收跨文化媒體制度要換位思考

0
902
王毓莉教授分享中國傳媒制度。圖/方執善

記者/鄭宇辰、方執善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王毓莉23日至銘傳大學演講,分享中國大陸的新聞傳媒體制,從新聞傳播發展歷史到網際網路崛起之後新媒體改革都有精闢的剖析。她也鼓勵在場聆聽的台灣、中國大陸、港澳、和東南亞同學們,「研究跨文化媒體制度需要換位思考,深入歷史背景脈絡,方能理解制度差異的緣由。」

王毓莉指出,2000到2010年是中國新聞界的「黃金十年」,當時新聞輿論監督盛行,市場化媒體常透過傳播力量來報導監督不法的黑心商人和貪官汙吏,當中又以廣東省的《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表現最為搶眼,不過當時的新聞記者需要與「中央宣傳需求」、「地方保護主義」、和「讀者市場需求」間進行博弈,爭取新聞專業主義的發揮空間,實屬難得。

對於當時新聞媒體面對禁令時的反應,王毓莉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例如2009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訪中,當時他的團隊指定讓《南方周末》專訪,並在訪談中大談人權自由,事後據報導在北京中宣部干預下,許多內容不被允許刊登,專訪內容僅剩半個版面,而編輯部在頭版下半版用了大量留白,只放上南方報業的標語「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人物,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讀懂中國」,反諷意味濃厚。

她也提到,雖然中國大陸目前沒有成文的《新聞法》法規,但是有意進軍中國大陸傳播市場的同學們,仍需要注意隨時出台的管理條例,例如之前影視方面的「限娛令」等,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仍會機動式地對過熱的某些現象進行調控,此時就可能影響到媒體的經營或內容的產製。

王毓莉教授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思考不同文化」。圖/方執善

王毓莉表示,讀傳播的學生除了學習文字和影像的駕馭技術外,更應該厚實人文歷史思考的面向,所以也提醒同學,處在一個地球村的環境中,時時身邊都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國家或區域的不同文化,所有人都應該更將心比心聆聽不同觀點的表述,並從各個角度思考,反思沉澱後摸索出自己認同的價值觀。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