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彩照片讓時光倒流 但製作過程引發環保爭議 

0
716
銘傳大學商設系學生林長緯製作膠彩過程。(圖、文/陸潔儀)

記者/陸潔儀

傳統手工沖印技法漸漸被數位印刷取代,但繁瑣的沖洗程序和高失敗率,卻讓攝影愛好者找到年代的痕跡和價值,他們在相紙上刷上感光劑、堆疊顏料、利用紫外線曝光最後曬乾,慢工出細活,完成每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但製作過程中使用的感光劑可能引發的環保爭議,也是值得探討的。

市面上的相館提供各式各樣相片沖洗的服務,傳統的相紙沖洗技術已經幾乎消失,傳統相紙沖洗除了有繁瑣的手續也耗時,保存底片又需要具備低溫、乾燥、遠離酸性環境、通風和避光五大要素,卻因「復古」潮的興起,越來越多攝影愛好者學習傳統手工印相法,讓他們找到懷舊相片帶來的感動。

繁瑣的製作流程 卻讓手工照片更有溫度

根據感光成分不同,傳統手工印相法大致可分為銀鹽、鐵鹽以及重鉻酸鹽等3大類方法,其中重鉻酸鹽對影像的處理自由度夠高。重鉻膠酸轉印術(膠彩)需要用到水彩、阿拉伯膠、重鉻酸鉀、紫外線曝光機……等材料,製作前的準備工作也不簡單,除了要將原本的影像轉為負片黑稿外,還要把它呈現在透明的投影片上以便之後曝光,每一樣步驟都要小心翼翼,因為有一步做錯就可能無法顯影,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最後的影像。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學生林長緯說,「攝影是停格時間的藝術,不論哪種方式都是為了保存瞬間」,不管用什麼方式呈現影像,都是在保存回憶,膠彩吸引他的地方在於,膠彩是一層一層堆疊顏色再呈現出影像,是有溫度的,就算把製作流程變因控制到一模一樣,每一張成品也會不同,是獨一無二的,跟數位影印一次就完成不同。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學生練德也提到,相片就是藝術品,重要的不只是最後呈現的樣子,還包括過程,甚至是事前的準備,而膠彩會因為手法不同有不同的效果,對於當代藝術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讓觀者和創作者能夠有全面的感受性。

復古相機風潮盛行 膠彩創作者更重意義性

林長緯表示,底片相機App是把真正底片可能出現的效果,例如顆粒感、光線、曝光度…等各種情況寫成程式再隨機呈現,但是實際沖洗底片成品的效果更多,所以才更讓人期待成品,他也提到,膠彩就算怎麼恆溫控制也無法讓每一張成品的效果都在預料中,但喜歡底片效果的人並不會因為手機App的出現,而減少或取代沖洗底片的意願,因為製作膠彩重要的是意義性。

膠彩廢液流入下水道 高志尊:不該只檢驗表面所見

傳統手工印相法常會用到「重鉻酸鉀」,製作膠彩的過程便需要它作為暗反應的反應劑,把它跟顏料結合後硬化形成影像,沒有硬化的部分則會被釋出,並直接和水一同沖洗入民生廢水處理系統。

然而,重鉻酸鉀被歸類為第二級毒性物質,卻因為它的毒性反應沒有超過正常範圍,所以市面上仍買得到。銘傳大學商設系系主任高志尊說,因為重鉻酸鉀是致癌物,所以不易在化工材料行取得,但在一般美術材料行卻可以買得到,一般民眾也可以很方便在國外網站上購買。

高志尊提到,早期進暗房沖洗照片有三道程序,最後一道程序叫做「定影」,把照片沒有感光的部分用定影液洗出來,傳統定影液「鹵化銀」就是需要回收的重金屬藥水,他也坦言,不論那一種傳統照片沖印法都不能保證不會造成污染,但近幾年文創、復古的物品深受市場喜愛,一張普通照片可能因為古典沖洗技法而有市場價值。

高志尊說,要檢驗的不應該只是眼睛看到的這一面,不論是現代的印表機、傳統的暗房沖洗、特殊膠彩技法……等,都一定有對環境不友善的地方,作為一個創作者,在古典攝影這方面還是會有避免環境危害的措施。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