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大陸傳播研究生來台交流論文發表會】第1場 社會運動歷史與傳播

0
298
【 2019大陸傳播研究生來台交流論文發表會】開幕式

記者/陳臻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1日舉辦2019「大陸傳播研究生來台交流」第二次論文發表會,在開場致詞時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提到,研究生們在台灣實習加上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好日子快結束了,論文發表會算是收心操。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為發表會開場致詞

首先由廈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梁立民發表《台灣學生運動的歷史嬗變——野百合與野草莓的學運比較》。從兩個學運的形式、圖騰符號意義、政治因素的環境和媒體報導的模式進行研究,其中提到野百合運動為定點定期的組織方式,當時學生所關注的是單一方向主題的政治議題,而野草莓運動為不定點不定期的組織方式,此時學生們關注的議題也比較多元、廣泛。

第二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包亞兄發表《歷史、傳奇與儀式——台灣湖北同鄉會的地方記憶與地方認同》,研究提到旅台大陸移民建立同鄉會組織,通過同鄉間的密切聯繫,去記憶與想像自己的家園,已達成身份上的歸屬與認同。在戒嚴時期,兩岸隔絕,同鄉會的活動和出版的刊物成為喚起記憶和建構他們關於家鄉記憶的重要媒介。

第三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碩士生林東麗發表《台灣地區聽障群體的在線社交:一個關於SIP理論的檢驗》。SIP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的縮寫,其中論文研究發現,聽障群體喜歡面對面用手語交流,但在線社交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但打字情境下的在線社交自我呈現傾向性較低,而且聽障人士的視覺比較敏感,所以他們更喜歡面對面用手語交流。

最後一位河北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康依笛發表《對話與責難——「聯合報」與「自由時報」“汪辜會談”報道框架對比分析》,她的研究建構了報導傾向性、報導體裁、報導議題、報導相關性四個類目,最後得出聯合報以直接相關報道為切入點,以會談議程、政策解讀為主,非直接相關報道為輔,客觀中立性報道佔比較大,因此其報道框架為中性框架、對話框架。

第一場發表會由孔令信、林全洲和蘇啟鴻評論

發表會結束後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林全洲、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協理蘇啟鴻和銘傳大學新聞學系主任孔令信進行評論。林全洲和孔令信皆提到,比起野草莓運動,太陽花運動與野百合運動有更多相似之處,也都帶出許多知名政治人物,更適合拿來做比較。而蘇啟鴻提到,框架理論普遍都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但在一件事的裁量基礎上不能只用感覺來判定。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