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攝影記者王飛華:不應該為得獎或比賽做新聞

0
1775
中央社攝影記者王飛華∶記者先學會寫字才學會拍照。(圖/李詠欣)

記者/李詠欣

相約在中央社大門口等,不一會兒,一位背著書包步伐匆忙的男士迎面走來,剛結束完上午的行程,便急忙回公司赴約,他就是今年獲得吳舜文新聞攝影獎得獎人、中央社攝影記者王飛華,不難看出記者忙碌的一天。

提到是否有想過自己會得獎,王飛華平靜地說:「有想過可能會得!其實在投稿之前就大概知道有多少機率會入圍,至於會不會得獎則是另外一回事。」他對一切都抱持平常心,就算得獎的不是自己也都是自己的好朋友跟同業一樣會很高興。

王飛華得獎作品「以父為榮」(圖/王飛華提供)

王飛華一邊細細回憶,一邊娓娓道來作品「以父為榮」的由來。當時是漢光演習在屏東實行火力射擊,結束後,砲班長牽著他的兩個小孩和同事見面。他說,從砲班長走過去就開始留意,到那一瞬間就拿起相機,捕捉到這一幕。

他語帶致敬的口吻說,當軍人是一份值得榮譽的事情,所以他希望用較溫情的方式,讓人覺得軍人和大家是距離很近的,軍人不只是嚴肅、硬梆梆的,有他柔情的一面。

對於新聞獎項,他道出自己一番獨特見解。王飛華表示,不應該為了得獎或比賽做新聞,所有新聞都有它的存在意義,得獎只是鼓勵大家進步的東西。

跑了24年新聞的王飛華,對自己經歷過921大地震、日本宮城地震、311地震及台灣八八風災等事件都讓他很深刻。他說,雖然站在第一線會有一定的感受,但不會像一般人那麼強烈,因為記者必須跳脫高姿態看事情才不會投入那麼重的感情。

就像香港發生反送中事件,他接到長官通知,便馬上趕到香港參與612報導,王飛華緩緩說起其中印象深刻的事。由於沒有時間準備,所以身上也沒有保護裝備,抵達飯店放下行李就趕往現場了,幸好得到香港記者的幫助,帶著他熟悉現場環境和情況,還叮嚀他要小心,感受到香港人的熱情,令他十分感動。他表示,處在安逸的環境久了,突然看到那麼衝擊性的場面,內心是五味雜陳。

他堅信記者不能一輩子只靠熱忱做事情,不同年齡層需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年老時要的就是經驗和智慧。王飛華補充道:「像煮一鍋湯要保溫,就要用小火不能大火,不然會焦掉。」用平常心態對待新聞,遇大事再發揮好專業和經驗。

「先學會寫字才學會拍照。」王飛華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他要求自己也鼓勵其他攝影記者把筆拿出來,這樣在未來也能自己發短新聞,成為會寫稿的攝影記者。

至於碰到敏感或政治議題,他坦言,記者就是把東西帶回來給別人做評論,並不是充當評論員的角色,也許東西不完整,但只要把看到的事寫出來就好。

另外,他也提到,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不一樣,文字記者能做到客觀,在寫稿上可做到平衡,攝影卻沒辦法,攝影記者需要具有判斷能力,把照片拍出自己想要的氛圍。

王飛華也回答記者一個假設性問題,他說∶「即使不當記者還是會做攝影拍拍照片,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照片內容」。這是他思考得出的答案,但會一直在媒體行業走下去,因為做新聞攝影記者是很有趣的,這個職業可以讓他看世界,就像一個極速壓縮的人生。

對於年輕一輩想當攝影記者,他說,除了要會拍照更重要是要有敏銳觀察力,強調多去體驗生活,沒有同理心照片拍出來會太主觀,相反,有同理心才能拍出好照片,呈現出來的感覺會比較有深度。

王飛華內心一直想嘗試做新的東西,把照片、文字和聲音串在一起,讓新聞媒體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他提到,現今新聞媒體的常態是各走各的,只是把全部東西放在同一個版面上,這種方式對他而言只是交代完事情,要完整呈現才可以做的更好。

他理想的媒體應該是記者要經營讀者,當離開媒體時,讀者也會跟著走。他也以網紅做比喻說:「記者好比是客觀的網紅,不只為了賺錢,而是有社會責任的。」除了增加與大眾的互動,還要對自己的粉絲負責任,這是王飛華所期許未來媒體的樣貌。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