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商業導向 多元文化難兼顧

0
454
聯合國所提之永續發展目標。圖/翻攝自CSRone

記者/劉至柔

近年受到新南向政策的影響,東南亞族群的動態成為關注焦點,但傳播媒體對其報導比例仍偏少,且內容多以單一角度呈現,在永續發展的理想狀態下,新聞須更貼近東南亞真實生活,呈現文化多元面貌,才能達到社會共融的榮景。

反思4:用「處境化」眼光  理解東南亞

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國際組長周永捷表示,過去媒體對於東南亞的報導內容較為負面,因為東南亞經濟狀況相對不及先進國家,對台灣來說,勞力成本廉價,也是廉價的旅遊勝地。過去的旅遊行腳節目,內容多半是介紹東南亞新奇古怪的食物、民俗傳統、恐怖傳說等,以看待奇風異俗的眼光來看東南亞,因此形塑了框架;現在則是過度強調東南亞,專題報導都流於讚賞東南亞經濟起飛、政府友善招商、年輕人創業成功等,內容過度著重人口紅利,讓民眾誤以為東南亞「處處是黃金」,而到當地投資。

實際上東南亞仍存在著很大的隱憂。「遍地是黃金,也遍地死傷。」曾在印尼派駐的周永捷說,當地基礎建設不太發達,很多事情沒有被報導或報導比例很低。

他說,媒體報導須選擇切入點,過程中勢必會捨棄許多不同角度,像是近幾年許多雜誌會派團隊去東南亞,以「淘金夢」的角度報導,讓社會形成鼓勵投資生意的風氣,自己也曾收到有意前往印尼投資的台灣商人訊息,希望幫忙協助了解投資法規。媒體報導可能會和現實存在差異,事情的全貌無法透過媒體來窺視。

過去民眾對東南亞的了解不足才造成刻板印象,不過現在透過YouTube 就能看到東南亞影片。周永捷說,資訊發達是好事,但是媒體識讀更重要,台灣人在看東南亞媒體的時候,要懂得選擇內容,例如排華事件要認知其是普遍現象還是個案,不應帶主觀偏見,若看不懂東南亞文字,可以查詢英文報導,看第一手資料才能明辨是非。

周永捷強調,不要帶著西方國家普世價值或是台灣經驗的框架,去看東南亞的文化社會或政治,而是用「contextualization (脈絡化、處境化)」的方式,以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知識背景,去理解他們發生的事。

反思5:新聞比例少  小眾難發聲

新聞報導或節目的內容形塑框架,會導致閱聽眾的觀念在耳濡目染間受到影響,教育電台《幸福聯合國》節目主持人葉碧珠說,新聞對於東南亞的報導應保持平衡,不要只報導東南亞的負面消息,而讓台灣人對東南亞產生誤解;央廣《ITV愛死你》節目主持人譚雲福則將媒體視為教育者,他希望透過媒體,將新住民的文化傳遞到台灣,讓新住民及台灣民眾在不同背景下相互教育及成長。

銘傳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重成表示,在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之前,台灣媒體報導東南亞國家的比例偏低,現在則有更多變化且內容為中性偏向正面,但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來看,台灣對東南亞的關注度不高,除非是重大事件,否則不會在報導中曝光。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表示,外來族群是弱勢,他們出現在媒體內容上不成比例,無論是因為本身尚未達到影響力,抑或媒體的主導者認為不需要照顧這些人,他們也不太可能有自己的發聲管道。

不只是台灣,全球各地皆有相同情形,例如歐洲也有族群單一的情況,移民比例少反而不會出現刻意歧視,而是幾乎沒有露出版面,且其話題敏感,容易引發質疑聲浪,媒體多避而不談,只報導社會新聞,抑或像是歐洲移民,以及美國、澳洲華人,這些族群在國家佔比都很高,但仍舊是弱勢群體,除非像擁有多元族群的新加坡,每一個族群的比例都達2成以上,媒體報導的內容才會更加平均。

東南亞在台人口比例雖然很高,但談到「外國人」,相關節目還是向西方一面倒,但其實在台歐美人口比例相對很少。倪炎元提到,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反映在收視習慣、節目製作上,不只是媒體,這也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倪炎元說,鑑於市場機制的限制,媒體內容要達到文化平等十分困難,除非新住民入籍且人口比例成長到一定程度,購買力及影響力提升,社會氛圍才會自然而然改變,就有機會像客家台、原民台,成立專門頻道提供服務。不過現況仍尚未有結構性的需要,只能藉由公廣集團釋出頻道資源來照顧他們,不可能嚴格規定普遍媒體的報導比例。

反思6:媒體乘載文化  需涵蓋多樣性

東南亞新住民及新二代已是台灣人口組成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的媒體近用需求始終存在,因此製播新住民的節目還是有其必要性。陳春富表示,語言是一個族群文化的重要基礎,雖說有些新住民在台灣長期居住後,中文能力越來越流利,而中文對於他們在台灣生活的實用價值也比較高,但是母國語言還是根深蒂固的認同核心跟文化資產,每個人都會希望能透過母語認識社會並與人交流。

陳春富說,相關節目製播的概念,應該要以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為方針,而不僅僅是為了特定族群製作「專屬」但「排他」的內容,這樣反而會阻礙與其他族群交流的機會。廣電節目若能從國家的傳播政策中去規劃、宣示並落實文化公民權的精神,保障不同族群的媒體近用權、再現權、發聲權及參與權,台灣才能真正算是一個進步的多元文化社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中,目標四「優質教育」提到永續發展教育以及全球公民的觀念,媒體作為文化載體,有責任扮演傳遞知識、文化形塑的角色;目標十一「永續城市」則提倡具社會包容的城市,做為世界的公民,友善對待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才是真正的永續行動。

每一位遠渡重洋的新住民無不期望傳播媒體能換位思考,營造共生共榮的美好社會,然而媒體在商業化的趨勢下,產製內容要做到多元文化平等幾乎成為無法實現的空談,東南亞新住民比例持續上升仍是可預期的發展,未來公廣集團如何分配資源,媒體如何在文化教育傳承與商業獲利之間達到平衡是學界、業界必須審慎思考的議題。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