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羅慧:面對公眾議題更需關注網路下的聲音

0
233
多位學者一同討論現在新媒體之下,網路上的輿論對公共議題所產生的影響。(圖/文 陳昱華)

記者/陳昱華

「新媒體對傳媒產業發展趨勢之影響論壇」中,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羅慧提到,在網路關於一些公益議題的爭論,弱勢族群相較之下比較沒有資源上網做評論,但主流媒體大多報導網路上的言論,而沒有去關注社會中弱勢族群的意見,並強調在面對這種議題時,要觀察是哪一類的意見佔主導,是否朝最大公共利益方向發展。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羅慧分享許多大陸網友在網路上的評論對公眾議題的影響案例。

她也提到,現在人人都能當記者的時代,但講述的事情是否接近事實本身,是需要討論的,很多事件由網民分享,但用字容易帶有自我情緒,例如前陣子廈門發生地震,網路上傳播的狀況感覺起來像發生了十級地震。羅慧笑說:「但其實才四級啊」,網友分享自己的情況是多會用誇飾法,但也容易讓人誤會。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張讚國強調說:「很多人討論的事情並不是就是公共議題」。他認為,公共議題包含兩個層面,一個為民粹,公眾議論的問題,討論的人多,問題卻可能只牽扯少數人,造成虛假的公共議題;另一個則為民主,公民商議的課題,參與的人少但牽扯多數人,但操作的過程中可能受政治或商業利益等干擾,淪為民粹。

張讚國認為,現在大眾常常都把目光放在不是公眾議題的私人家務是上。

時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玉芬表示,現在網民關注的議題從重要性變成接近性,在網路平台上網友參與公共議題,大部分的人在乎民生問題大於政治問題,而現在因為新媒體的蓬勃,大眾收到的資訊碎片化,開始不會深思判斷訊息內容,也不會有文字的討論,也因為演算法的關係創造了同溫層,民眾就會誤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其他民眾的想法,而更加減少接處不同聲音不同意間的管道。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