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手語傳承 友善環境待努力

0
1013
未來12年國教課綱,將出現手語課程,但培養師資的規劃與執行,卻成為一項難題,期盼未來能夠完整培訓師資,讓孩子們無憂的學習手語。(圖/陳維婷)

記者/馬聖傑

面臨臺灣使用線上學習辭典人數逐漸減少,現今聽語障者多使用社群學習新詞彙。而線上手語教材的不完整,讓不少聽語障者希望手語教育能夠延伸至校園,提前至學齡前,讓聽語障者能夠無障礙地在社會上與人交流,另一方面啟聰學校為因應現今聽語障者鮮少比手語的問題,也積極培育聽語障者的閱讀書寫能力。

對此,教育部將手語納入111學年度12年國教課綱裡,讓學生能夠選擇學習手語課程。不過,未來勢得面臨師資培育與手語教材的問題。政府現今除了積極保護台灣手語傳承外,未來要如何打造手語友善環境,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新一代聽語障者 上社群學習新詞彙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聽語障者學習手語的管道也變得非常多元。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秘書長謝素分則表示,針對新詞彙目前會利用臉書及社團,將手語比法分享出去,也會拍攝影片YouTube。而聽語障者得知新手語比法的消息後,也會分享到群組上,將手語比法提供給更多人知道,面對這次疫情的新詞彙也是如此。

談到有效且快速傳播手語新詞彙的方式,臺灣手語翻譯協會理事長魏如君說,目前最主要的管道就是媒體,尤其聽語障者是以視覺為主,而聽語障者都透過電視、網路、臉書及YouTube等傳播方式,了解新詞彙比法。目前也有許多團體拍攝類似新型冠狀病毒的衛教資訊,讓聽語障者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健康。

她也提到,其實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手語翻譯上,臺灣手語翻譯協會馬上做出比法示範,相關影片也都達到破萬以上的點閱率,也有破百次的分享。面對這樣的現象,不僅是聽語障者能接收消息,連聽語障者的家人及學校方面,都會樂意地去接受相關的訊息。

對於聽語障者接收新詞彙的方式,聽語障者邱文亮表示,平時與朋友間會用Line溝通,互相研究手語比法,但因年紀的關係不擅長使用網路媒體,所以會到處詢問多個朋友,互相取得資訊。面對這樣的交流方式,有時與朋友的文字解讀不一樣,這時候就會詢問更多的聽語障朋友,以多數人所認可的比法為主。

手語辭典功能小 培養閱讀很重要

目前臺灣的線上手語教材有「中正大學手語線上辭典」及「常用手語辭典App」,給有心想要學習手語的聽人或了解新詞彙手語比法的聽語障者使用,不過現今「常用手語辭典App」遭下架,目前已交由教育部管理。教育部僅表示,108年常用手語辭典已轉型為線上網站,但對於內容重置及維護並沒有明確規劃。

除台灣手語線上詞典沒有繼續更新外,也沒有對外積極推廣手語教育及線上手語辭典網站,面對新詞彙,聽語障者只能在社群上與朋友溝通討論,政府並沒有完善的新詞彙平台供他們查詢比法。

即使現今教育部有推出台灣手語線上辭典,不過使用人數不多,臺中啟聰學校秘書蕭明華表示,聽人如要學習手語,會參加手語課程,很少會使用手語線上詞典,不過如遇到教學上的需求的確是方便的工具,但不會過度依賴線上辭典。

前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老師林寶貴提到,新一代的聽語障者其實已經鮮少在比手語,他們從小學習口語並且會配戴輔助裝置,但是老師及家人透過各種手語教材,學習手語的比法才能夠順利和他們取得共識,因此,手語教材的保存是必要且不能被取代的。

臺北啟聰學校校長葉宗清表示,除了藉由教材教導外,也希望能加強聽語障學生的書面語言了解,這樣聽語障學生就能增強理解語文程度。閱讀對聽語障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在教學中使學生將學習後的內容應用出來,那手語就會變成一種工具,所以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學齡前手語教育 讓手語環境友善

對於手語教育,手語翻譯員邱湘淩認為,手語文化應發展早療教育,先讓6歲以下孩童發展手語與母語並行的語言教育,透過學習簡單的手勢開發孩童認知,讓手語及母語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她也提到,希望教育部能將手語納入語言教育,會較有說服力。雖然手語翻譯員不斷推廣手語,不過有許多人家長誤解為,孩子學了手語而不說話,但手語只是一個輔具,希望提早開發對手語的認知,讓父母也可以透過手語了解孩子的需求。

對於手語教育,手語翻譯員邱湘玲也認為,應提早發展。(圖/陳維婷)

針對手語教育,聽語障者吳家瑜表示,聽人受教育時一定會學國語,但聽語障者並不像聽人一樣長期接受母語教育,如果課程上,聽語障者所學習的「手語」以「母語」的型態進行教育,才能讓聽語障者在學習上較準確,學習後也不會造成缺漏或資訊不足。

12年國教增手語課 師資培育待完善

2018年手語通過國家發展語言法,並納入111學年度12年國教課綱裡,面對手語人才長期短缺,與手語教育的執行,國家教育研究院近期已著手討論修訂12年國教課綱,預計111年8月上路,未來除了現行的國小之外,國中3年加高中1年級都將採必修,可從閩南語、閩東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及手語等擇一學習。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所教授張榮興表示,這對本土語言的推動包括臺灣手語其實是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學習聽語障者使用的語言系統及學習到聽語障者文化的知識背景。未來國小到高中的課程裡都可看見老師在教導學生手語,而教材的編寫或是師資的培育會是最先遇到的兩大難題,要如何快速解決手語老師人數不足的問題及如何培育手語老師卻是很大的挑戰。

但教育部現今已研擬未來會將手語推廣至校園,不過也難保證學生學習手語人數以及手語學習程度是否足以與聽語障者溝通,加上教育部所提供的課程,除了手語外還可選擇其他語言,就學生來說,由於在生活上極少使用手語,難保證最後形成無學生學習手語課程的窘境。教育部也表示,除了修課綱外,也會推動師資培育機制,考量各項配套措施。

手語翻譯員李振輝也表示,系統性的師資培訓很重要!雖然手語翻譯員有證照的認可當作基準,但師資培訓的部分仍欠缺系統性的規劃及執行,由於手語已被列為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語言之一,之後若列為學校課程,師資培訓在未來將會顯得相對重要。

張榮興也建議,未來手語的第一堂課,可以教導學生簡單手語,例如:上課、下課等等,聽語障老師起初可以拿著手字版,有問題時利用手字版寫字讓學生了解,學生有問題時也能夠讓聽語障老師理解,這樣互相的教育過程能避免造成誤解、解決溝通上的混亂,未來的手語教學這條路上,需要學生、授課老師及學校三方的配合,才能一起前進推動手語文化。

張榮興也說,一個教育體制下的進行,足以影響到聽語障學生整體的發展,這樣的期許在未來或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期望聽語障朋友未來能夠無障礙溝通與社會溝通、共處。

減少國內不平等 了解聽語障處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epment Goals,SDGs) 10中提到,「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使每個人都擁有公平的機會。而臺灣聽語障者與手語環境長期被忽視,在臺灣長期包容各種多元文化的同時,卻可能忽略了臺灣聽語障者的需求。

臺灣民間現今有許多單位推廣手語文化,廣開手語課程提供給聽人參與,努力打造友善手語環境,以減少聽語障者與聽人間的鴻溝。

目前,社會上依舊忽略聽語障者需求,在教育方面依舊以「口語」作為優先選擇,而「手語」才是聽語障者的母語,依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聽語障者應享有與其他人一樣的受教權。所以不論是聽語障者或聽人,都應該有機會、權利學習手語,增加認知並打造更加友善的手語環境。

手語正因防疫期間廣受大家關注,不過話題熱度冷卻後,又有誰能夠繼續了解聽語障者面臨新詞彙的問題及社會處境。每個人應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了解聽語障者的生活,期許透過政府與民間,努力將台灣打造成友善、多元的社會環境。而「聽語障者」與「聽人」沒有不同,大家都是處在台灣的一分子,更應了解彼此的存在與需求,消弭一切不平等。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