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深度報導策劃 鄭朝陽:讓冷感變有感

0
529
聯合報新聞部深度內容中心組長鄭朝陽說明環境議題需適時的將現象、名人抬出,並使民眾瞭解議題對自身的威脅性,才容易被看見、解決。

記者/葉芳吟

聯合報新聞部深度內容中心組長鄭朝陽27日在台大分享媒體如何策劃環境議題的內容。鄭朝陽舉出多項聯合報願景工程的環境議題報導為例,表示媒體需讓「冷感」的議題變得「有感」,讓大眾知道環境議題與自身的相關性及嚴重性,問題才能被看見、解決。

鄭朝陽以「環境暨生態深度報導規劃與傳播策略」為主題,說明環境議題要有效被關注,需適時的將現象、名人抬出,並使民眾瞭解議題對自身的威脅性,才能增加議題被關注的機會,進而獲得解決。

面對環境專業的議題,要讓讀者看了「有感」。鄭朝陽舉出「空汙費」的例子,說明當時策劃一系列空汙相關報導,並對準環保署,將現象、名人抬出,使議題被重視,讓讀者理解空汙對自身的嚴重性,效果比專業數字還更有力,有效達成「風險溝通」。

鄭朝陽也提到,對於環境議題的部分,單純報導與評論的做法,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他表示,目前來說,評論要影響政府很難,有如「狗吠火車」。他舉出了台灣光電板氾濫的例子,表示寫了報導與評論都沒有用,直到黨籍立委開公聽會政府才開始重視。

有些環境議題雖然透過報導曝光,依然未被解決。鄭朝陽說,他認同環境議題的報導成為未來主流,目前環境議題寫的篇幅再大,還是離目標有一大段距離。

他認為,現在很少有人願意花10塊錢買一份報紙,大部分的讀者已習慣用手機觀看新聞,若讀者不仔細看,很難看見媒體對於環境議題的完整的圖像以及報導,且媒體為了點閱率,手機的推播時常對環境議題不利。

媒體透過報導揭發環境問題,讓政府以及人民看見,整體環境問題還是需要所有人民同心協力才能有效解決。鄭朝陽最後表示,上位者須用心體會議題的重要性,每位執政者都須了解當前的環境問題。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