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新聞工作者不能只埋頭在編輯檯上」

1
5347
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記者是身分,總編輯是任務,不但不衝突,更能相輔相成。」

記者/陳家祥報導

總編輯的職位,一般來說都是在策畫、指導新聞與指揮採訪布局,然而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即使擔任總編輯一職,在自由時報上也能常能看見她持續撰寫特稿以及獨家新聞,鄒景雯認為記者是她的身分,也是她的初衷;總編輯則是她現階段的任務,最優先的責任。這兩件事,如果時間管理能夠調度得宜,不僅不衝突,而且可以相輔相成。

為了製作最真實的新聞產出,她認為新聞工作者不能只埋頭在編輯檯上,接收前線記者傳回的資訊,也必須同時維持、甚至積極開發與外界的連結,保持人脈網絡與消息管道的暢通,才能進一步交互查證,充分掌握對事實的認識,提升內勤工作的深度、廣度與品質,並提出前瞻性的議題帶領整個報紙的發展。

鄒景雯也表示,自由時報內部領導幹部,也幾乎都是第一線記者出身,對於她的鼓勵與倡議相當理解,不少人也在努力兼顧、發揮兩種功能,鄒景雯說,「看到他們在帶領規劃之餘,一起勤敲鍵盤,似乎游刃有餘,也樂在其中。」

談到在紙媒逐漸式微的情況下,自由時報能藉由什麼樣的優勢,朝什麼樣的未來發展時,鄒景雯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看法。她表示,自由時報系包括紙本與電子報,目前正處於全力向前衝刺的狀態。她也分析自由時報立於紙本已經長期穩居大半市佔率的既有基礎上,在2017年進一步加速拓增在即時新聞供應上的量與質,有著不錯的成果,自我設定的目標都能達成。2018年,自由時報也會有新的目標設定,持續朝著永續經營,進行自我的挑戰。

鄒景雯更進一步說:「與其著眼於當下的短期現象,我更關心的是AI時代的逐漸來臨。」她認為AI對未來整體媒體產業可能帶來的劃時代巨變,從新聞產製到新聞傳播,會產生哪些部門被新創,哪些部門被取代,這個課題,恐怕比過去任何一個階段的影響,更難以掌握,也更值得未雨綢繆。

而她也語重心長地表示,電子媒體的產業特性,其可能遭受衝擊的未知性,恐怕會先於、也遠遠大於傳統的紙媒。

最後鄒景雯也給希望從事新聞工作的年輕後輩三點建議,首先要有熱情,先確定這個工作確實是自己喜愛的、嚮往的,而後才會有動力,勤奮地去追求卓越,想辦法把事情做好;即使遇到困難與挫折,也才能堅持前進,永不放棄。

其次要正直誠信,她說,這包括品格與操守的基本判準。任何行業皆然,從事新聞業,必須與人互動,更是要件。第三則要不斷厚植專業,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只是概念,進入職場後的實務,才是做中學,透過終身學習,持續的累積,就能夠逐漸得到真正的能力。有了這三個自我要求,並且時時警惕,檢討改進,再來看在現今追求點擊率與搶獨家的新聞工作環境中,如何建立人脈、取得信任,乃至取得獨家的問題,答案就很清楚了。

1條評論

  1. 我想說的是,除了熱情,正直誠信,厚植專業三要素之外。
    奮身不顧直追到底的不懈精神,採訪時的客觀撇情撤緒。都缺一不可。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