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三月 28, 2024
首頁 人物 頁面 6

人物

銘報人物,人物專訪以傳播業界人士為主,如電影導演、編劇、主播、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經理人等,皆為銘報採訪對象。

其人物專訪內容,皆由銘報學生記者親自約訪及撰寫,在銘報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採訪的人物已破千人。

MiSTakE陳彙中打破既定印象 轉戰市場創「魔競娛樂」

從小不愛念書的陳彙中(MiSTakE),在大學退學後,跳脫世俗對於「學習」的既定印象,選擇當兩、三年的電競選手,又接著轉戰實況主播,在電競選手出路有限的路上,他果斷決定創業,於是誕生了「魔競娛樂」,主攻實況主及網紅事業。

籃球YouTuber彭尊:讓我為台灣籃球做點什麼!

「大家好,我是球給彭尊的彭尊。」留著個性鬍渣、潮流穿搭,搭配著熟悉的開場白,常常可以在他的頻道 中看到球員介紹、球鞋穿搭、 街頭實戰,他是一名全職YouTuber,靠著「推廣台灣籃球的初心」,獲得不少粉絲的支持,擁有12萬的訂閱數。

《今周刊》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萬年生:「記者是受訪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

《今周刊》副總編輯萬年生去年底兼任「採訪主任」一職,工作量增加下,讓他失去了工作上的自由。他戲稱自己是「辦公室地縛靈」,但他說,他也曾是小記者,幸好有當時的長官拉拔,才有如今的他,讓他想把這個訓練態度傳承下去。

從《有話好說》到《阿聰現煮時》公視主持人陳信聰 走出「中年危機 」

去年9月底,公視主持人陳信聰辭去了主持了近15年、製播逾3000多集的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如今的他開了全新網路節目—《阿聰現煮時|島的行動客廳》及《我們的島Podcast》。他笑說:「我現在的心情就很像剛開始弄《有話好說》時的忐忑不安,期待突破,卻又擔心最後沒搞頭,就是那種很幼稚的心理。」

從觀測星星到電影保存 電影修復師蔡孟均站第一線「修復」台灣歷史

擁有著7年修復經驗的電影修復師蔡孟均,在這7年間,他參與修復了導演陳耀圻1966年拍攝的紀錄片《上山》、在1979年上映由導演胡金銓執導的電影《空山靈雨》等經典作品,他說:「如果認同『把以前的歷史活生生的傳承給下一代』這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應該站在第一線來保存甚至來修復台灣的歷史。」

【街‧續】李媽媽用烤地瓜撐起家計 樂觀態度面對人生困境

禮拜五早上,基隆安樂市場人聲鼎沸,空氣中飄著甜蜜的香氣。李媽媽(化名)推著沉重的烤爐站在入口處吆喝:「烤地瓜、新鮮的炭烤地瓜!」並不時微笑的跟客人打招呼聊聊家中的近況。雖這只是一份簡單的工作,但對病魔纏身的李媽媽來說,賣烤地瓜養活兩個孩子更是她活下去的動力。

環宇廣播電台主持人溫士凱:透過廣播打破客家文化框架

溫士凱

客家人出身,從事廣播近十年的環宇廣播電台主持人溫士凱,他說,「其實做廣播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大家打破客家框架。」於是這十年中,為了打破聽眾對客家的刻板印象,他陸續製作客家相關節目,去年才開播的《Danny的市場肚》結合客家文化、節目在地化,製作3個月就入圍廣播金鐘並獲得教育文化節目獎及主持人獎,努力十年最終開花結果,令他感到相當幸運。

【街‧續】高玉瓊挽面30年 看到顧客變漂亮是最大成就感

臺北士林的天主教堂前,一個個的帳篷放在街道的人行道上,這裡是著名的「挽面一條街」,剛開始營業就能看到客人們坐在椅子上等待美容修臉,師傅高玉瓊熟練的將膨粉均勻塗抹於客人臉上,並取一小段棉線纏繞於手指後,全神貫注地開始幫客人修容。

《哈寵誌》社長廖曉萍打造獨特團隊 傳達「人寵共好」理念

《哈寵誌》社長廖曉萍先前的資歷是從事廣告代理,創立雜誌社是她沒想過的事,從完全不懂內文編輯,到現在對於版型、內容的細節有著極高要求。為了傳達「人寵共好」的理念,她邀集美容師、獸醫師、寵物行為師等相關人士,帶領《哈寵誌》打造獨特的專業顧問團隊,在每期雜誌裡都會順應主題,替飼主解決疑難雜症。

《La Vie》前全媒體主編方敘潔 盼透過自身力量 讓文創產業被更多人看見

設計美學雜誌《La Vie》前全媒體主編方敘潔甫離開待了10年的《La Vie》。在《La Vie》期間,她拿下2022年第46屆金鼎獎主編獎,她說,「這個獎是給予過去一路以來努力的肯定,而獲獎之後,要面對的是現在跟未來,期待利用過去累積的經驗持續努力精進。」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