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三月 28, 2024

「語」眾不同 辭典App詞彙難齊一

為了提供聽語障者一個更優質的學習環境,臺灣有許多手語翻譯不同的協會,民間與政府也相繼研發出手語教材及App。臺灣師範大學和教育部於2015年合作開發出「常用手語辭典App」,其中包含基礎詞彙、日常會話及影片,但成效卻不如預期,因為沒有足夠的管道來繼續研發,因此,在2020年2月面臨下架,3月1日起改由教育部線上管理。

「疫」情「譯」情 手語看見新詞彙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其中在陳時中記者會上,即時翻譯英文的手語翻譯員李振輝更成為關注焦點。但在這次疫情中出現的許多新詞彙,也引發手語如何比的問題。

電影票房連續數月慘淡 不及去年兩成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許多新片延遲上映以及室內密閉空間令人畏懼,電影院成為了受疫情影響的重災區。儘管疫情目前逐漸受到控制,票房在5月也稍微回溫至單週1800萬元的水平,但也不及去年同期的兩成。

電影票房直直落 電影院業者:紓困緩慢救不了近火

受疫情影響,電影院生意連續數月慘淡。文化部也因此祭出藝文紓困的補助金,但南投大戲院、台中萬代福影城兩家小型電影院業者都坦言,4 月初申請的藝文紓困 1.0,都大概等到5月中才拿到補助金,然而生意已經慘淡數個月,目前只能期盼藝文紓困 2.0的申請能夠盡快批准,否則補助金就失去「救火」的意義了。

無片可拍 影視人員為生計轉行

疫情肆虐,不少電視、電影劇組人員也面臨取消或延期拍攝,在無戲可拍的情況下,自然人只要有加入工會,都能申請勞動部規劃的自營作業者紓困方案,但仍有從業人員反應申請不到紓困金,更是有藝文工作者為了維持生計,身兼多職在不同單位打工,賺取生活費。

媒體商業導向 多元文化難兼顧

近年受到新南向政策的影響,東南亞族群的動態成為關注焦點,但傳播媒體對其報導比例仍偏少,且內容多以單一角度呈現,在永續發展的理想狀態下,新聞須更貼近東南亞真實生活,呈現文化多元面貌,才能達到社會共融的榮景。

族群需求異 節目應分眾化

投入東南亞移工、新住民議題的傳播人及節目越來越多,台灣的廣電媒體如何平等對待這個國家中的不同族群,讓每一個族群的文化和語言都有再現權利也成為探討焦點。目前公廣集團旗下已成立公視台語台、客家電視台,並在2007至2014年間將原住民族電視台納入麾下,未來是否能為新住民成立專屬的東南亞語言頻道,出現許多想像空間。

新住民傳播人獲肯定 盼消除社會歧視

不只探討新住民議題的節目越來越多,近年也出現許多新住民傳播人做出亮眼成績,2007年印尼新住民莫愛芳在公視單元劇《娘惹滋味》中飾演飾演外籍看護,一舉敲響金鐘,成為台灣首位新住民影后,在此之後,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節目中的新住民主持人也在2014、2015及2019入圍廣播金鐘「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熱。

東南亞在台人口攀升 媒體節目齊向南

伴隨新南向政策的實行,東南亞移工、新住民在台人口逐年攀升,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不含陸港澳地區,2013年至2020年3月間,持有效居留證的在台外僑人數自52萬5千人增加至80萬2千人,成長幅度超過5成,其中更有高達93%來自東南亞國家,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一大族群。

《移人》延續《四方報》 為東南亞族群發聲

除了推廣新住民文化的節目,台灣過去也曾出現以東南亞文字撰寫的報紙刊物,但隨著網路日益發達,這些媒體不再是移工、新住民接收資訊的唯一管道,最終多以失敗收場。而2016年成立的獨立網路媒體《移人》以中文報導東南亞族群議題,期望將影響力帶進台灣社會。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