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ike之後?共享單車如何解

0
412
oBike退場,一切如何解?(圖/石奕賢)

記者/蘇育宣

2017年4月共享單車oBike踏入台灣市場,並於同年5月27日進入台北市營運,主打無樁式單車,成為oBike最大的優點也為缺點,做出了現行市場下的破口,但學者表示,未能管理好單車,將隨停隨放的機動性發揮到最大,卻也是失敗的最大因素,如何吸取失敗經驗,結合科技善加管理單車,才是真正讓大眾都「共享」其成。

管理漏洞多 技術不足支撐營運 

從管理「單車」的層面來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系主任邱裕均認為,最關鍵的是沒有管好歸還自行車的位置,用戶隨意棄置自行車,而多數地方政府沒辦法接受自行車亂丟的問題,最終導致違規並取締拖吊,用戶找不到自行車,成為負向循環。淡江大學運輸與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更比喻這是「射後不理」,投放單車,但事後的管理卻是「零」。

而從管理「使用者」來看,邱裕均則說,如同開啟了一場公德心之戰。羅孝賢更點出oBike是在考驗人性與人民素質,不需要購買單車,也能如同自身之物隨騎隨停,自然不會太愛惜。

談起oBike的App是由奧致網路科技公司所經營,但效果卻顯不足。羅孝賢指出,oBike的科技部分過低,僅使用手機App定位腳踏車,精準度不足。前台大經濟系教授、前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信託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則認為,宣傳度不佳也是其缺失,App不夠普及,宣傳也不夠全面。

向使用者究責 善用科技管理車輛

從管理面舉例來說,路得寶交通在金門縣投放短期租賃的共享汽車,該公司公關陳佳佑表示,每台共享單車上皆有GPS,透過政府直接向使用者收取共享運具使用時產生的停車費與違規罰金,有效緩解共享運具隨意停放甚至棄置的問題。

從科技面來看,羅孝賢坦言,共享運具是一件好事,更是未來的趨勢,若能用科技支撐共享運具的發展,例如使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感測元件或是電子圍籬,即時掌控使用者的位置,結合大數據,並善加管理,都是大有可為的。

而在地方政府協調上,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教授李克聰在2017年8月21日中央廣播電台的採訪中表示,政府在推動共享運具上扮演協助的角色,若自行車能深入社區,甚至採用預約制,投放經預估過的數量,不供過於求,也利用無樁腳踏車的特色,補足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與目的地的「最後一哩路」。

綜合以上三個面向,善加管理使用者與運輸工具,以及結合技術加深共享運具的能量,再落實並與地方政府達成完好的合作,從樁柱型腳踏車的市場缺口下手,畫出共享單車的藍海。

專家學者對oBike的展望與建議。(製圖/蘇育宣)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