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香港特約攝影記者陳朗熹:參與採訪記錄歷史為使命

0
535
「記者的天職,就是要留住歷史。」(照片又陳朗熹提供)

記者/鄧愛兒

「熾熱烈火映照示威者佝僂的身軀,交織出反修例運動的壯烈景象,是香港重大轉折的歷史見證,亦為香港人心境與處境的鮮活隱喻。」這是《報導者》香港特約攝影記者在2020年第三十四屆吳舜文新聞獎獲獎時,評審對其作品的評語。這對陳朗熹來說,無疑是為他新聞攝影的理想打了一支強心針。

2020年第三十四屆吳舜文新聞獎獲獎作品「香港反修例運動 – 烈火黑潮」(照片由陳朗熹提供)

「記者的天職,就是要留住歷史。」這是陳朗熹在反送中運動的覺悟。回想起當初第一次以正式記者身分採訪雨傘運動時,原因只是想要以參與採訪的方式投身到社運中,為社會出一分力。

陳朗熹說,在香港遊行、示威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日後也一定會再有機會捕捉到不同社運的畫面。直到2019年7月分,反送中運動進入白熱化,他意識到這一次的社運將會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歷史,於是他拚了命的採訪運動中每一場活動,堅持為後人留下了解歷史真相的機會。

長達一年的反送中運動,陳朗熹從未有過放棄拍攝的念頭。他說,到了社運中期,他對抗爭開始產生懷疑,同時也因每天跟拍抗爭畫面而患有輕微的創傷後遺症,在龐大的心理壓力下,他選擇用「攝影」塞滿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沒有空閒時間想其他的事情。

「做好自己的專業,就是對抗極權的最佳方法。」面對港警對記者的挑釁和敵意,陳朗熹說,只有守好自己的崗位,別人才沒辦法對他乘虛而入,也讓他更專注在自己的拍攝工作,尤其在拍攝的過程中,自己從未被港警惡意攻擊過,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專業的記錄事實,而非跟港警吵架。

就連日常生活中,陳朗熹也不會以「黑警」稱呼警察,因為他怕自己習慣成自然,影響他中立的採訪態度。他表示,情緒發洩只是無補於事,相反的自己的拍攝工作才是監督、約束政府機關的最佳方法。

保護好自己,才能在彷如戰場,炊煙裊裊升起的街道上進行採訪。陳朗熹說,大至臨場反應、小至選擇穿什麼鞋子進行拍攝,這些事前準備都能反映出一個記者的專業程度。他開了個很貼切的玩笑說:「難道你去阿富汗不會穿避彈衣嗎?」所以,每次出發採訪前,他都會先在地圖上熟悉街道的方向和地形,預先知道當危險來的時候要從哪邊逃走。

在訪談的過程中,陳朗熹一再提到自己是個很理性的人,但在看到「家長車接送示威者」的畫面,還是讓他感動了。他說,這些上了年紀的中產階級開著名車接送示威者到安全的地方,這樣的香港獨有抗爭模式,讓他深深體會到香港人並不像刻板印象般冷漠。

被問到對香港新聞自由逐漸消失有什麼看法時,陳朗熹表示,新聞自由被收緊是極權國家很常見的事情,所以他一點都不意外事情會有這樣的發展。

但是,樂觀的他依然對香港的未來保持希望,他說:「就算我們今天做的事看起來沒什麼結果,但我們依然是推動香港改革的0.0001%。」陳朗熹將會繼續以攝影記錄香港,提醒後人香港曾有過一段不可抹滅的歷史。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