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揭開台灣電影百年歷史

0
252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本書的作者群。(圖片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記者/楊子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春山出版共同策劃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去年12月27日舉行發表會,作者群共有12人出席分享自己研究撰寫的篇章。執行長王君琦表示,《看得見的記憶》具備與過去不同的臺灣電影史書寫意義,不再是單一作者或學者的研究角度,而是結合不同領域的書寫者,把各種角度帶進電影史,讓電影的詮釋更加豐富。

本書描寫的背景內容為曾是電影大國的台灣,1966年的出品量甚至高居世界第三,戲院林立,臺港日歐美片熱映不歇。然而,這些電影在映期結束後大多都無人再回味,多數膠捲連拷貝都沒有就面臨毀損的命運,就此從歷史中下檔,只有極少數的台灣電影能逃過這個命運,輾轉來到中心片庫獲得保存。

為了重建台灣影視聽歷史以及推廣電影修復保存的重要性,本書內容,選出國家影視聽中心修復保存的22部代表性電影,以1933年劉吶鷗的「持攝影機的人」為起點,1994年萬仁的「超級大國民」作收尾,透過新的視角整合台灣電影發展史的脈絡,分析不同階段台灣電影所呈現的時代氛圍、本土意識與國家政策。

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表示,本書為修復保存台灣經典電影找到新的座標位置,從電影中看到了時代的刻痕,讓民眾得以透過文字重新瀏覽經典電影,也讓這些在歷史上佔有重要意義的電影獲得重生力量。未來國家影視聽中心也將會配合新場館落成啟用,讓更多修復後的電影可以重新放映,讓民眾看見看見更多經典的電影回顧。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