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重案組》說書人 楊茹涵用...

《重案組》說書人 楊茹涵用新聞語言帶觀眾走進真相現場

記者/許智捷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東森新聞刑案分析節目《重案組》開場時,主持人楊茹涵總是以穩定語調與堅定神情說出這句開場白後,緩緩帶觀眾走進一樁樁塵封的命案現場。鏡頭前,楊茹涵是冷靜分析案件的主持人,引領觀眾揭開層層謎團;鏡頭背後,她細讀判決書、翻查舊報導與採訪資料,反覆確認每一個案情細節,那些鏡頭外的片刻,才是她真正屬於「重案組」的證明。

東森新聞《重案組》節目聚焦台灣重大刑案,透過第一線資深刑警、鑑識人員與檢察官的訪談及辦案過程,重建現場真相,呈現刑案背後的深層脈絡。作為節目的說書人,楊茹涵不只是主持,更用新聞語言與觀眾對話,以熱情與專業直視社會的陰影。

走向幕前這條路,並不輕鬆,回想第一次主持《重案組》的情景,她坦言:「那時真的很緊張,手心都是汗。」節目總監洪培翔(同時也是《台灣啟示錄》的主持人)對節奏、表現、情緒鋪陳都有高標準要求,讓她備感壓力,她必須在沒有讀稿機的情況下走位、記稿頭,同時維持節目張力。

即便主持一直都不在楊茹涵的人生規劃內, 但就如前輩徐俊相給她的一句話:「主持人就像丟麵包屑的人,要引導觀眾走到底。」對楊茹涵而言,主持人不只是讀稿的人,更是故事的引言人,要順著起承轉合,陪觀眾走進故事,還原事件的完整樣貌,這是她至今仍不斷琢磨,並持續精進的地方,更是她做節目的準則。

「主持人就像丟麵包屑的人,要引導觀眾走到底。」即便主持並非楊茹涵原本的規劃,前輩徐俊相的這句話卻成為她做節目的準則。(圖/截自《重案組》YouTube)
「主持人就像丟麵包屑的人,要引導觀眾走到底。」即便主持並非楊茹涵原本的規劃,前輩徐俊相的這句話卻成為她做節目的準則。(圖/截自《重案組》YouTube)

很難想像,鏡頭前自信又侃侃而談的楊茹涵,面對陌生環境其實也曾感到不安。當時就讀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她因緣際會下成為社會組的工讀生,懷著一試的心態一腳踏入風聲鶴唳的戰場,節奏快、氣氛緊繃,加上主管的嚴厲,高壓的工作狀態讓楊茹涵學會了看人臉色,也逼著自己飛快成長。

2016年轟動全台的小燈泡命案佔據各大新聞版面,血淋淋的案發現場照片深深擊中了坐在編輯室裡的楊茹涵,她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社會新聞的重量與責任。她毫不猶豫地說:「我一直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看到壞人逍遙法外,心裡就會有種說不出的不安,彷彿自己在默默縱容犯罪。」那份來自現實的衝擊,悄然種下了她對新聞的使命,成為無畏前行的動力。

畢業後她擔任兩三年的社會線記者,快節奏的工作壓力,讓楊茹涵漸漸感到倦怠。那段時間裡,她對新聞的熱忱已逐漸被消磨殆盡,追趕時效、機械式地完成交稿,已不再是當初讓她熱血沸騰的志業,新聞從一項使命,變成一份例行公事,無聲地推著她往前走。

節目《重案組》的出現,讓楊茹涵的人生方向轉了彎。原本忙於社會新聞的她,因表現優異,意外獲邀加入《重案組》,從一分半鐘的快節奏報導,轉身投入需要時間沉澱的刑案專題,她終於有餘裕深入案件脈絡,擺脫過去追求時效的框架。就這樣,她再次投入這個最熟悉,只是這回,以全新形式呈現的領域,一頭栽進那些真實與戲劇性交織的故事現場。

「我們不能控制觀眾會不會看,但可以控制自己有沒有做到最好。」在節目收視與點閱壓力之下,楊茹涵始終提醒自己,不為博眼球而妥協原則。她相信,記者要有同理心,才能真正說出觸動人心的故事,因為媒體不只是傳聲筒,更有撼動社會的力量。

新聞這條路,她走得紮實,也看得透徹,眼界始終不侷限於當下。除了穩健地主持節目,楊茹涵也開始思索未來更多的可能,調查報導與財經新聞,是她一直想挑戰的方向。然而,多年來專注於刑案專題,彷彿在她身上貼上了標籤,若轉向新領域,「還會有人願意給她重新開始的機會嗎?」、「而她,真的能勝任嗎?」這些疑問始終盤旋在她心中,但她知道:「不試,就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當被問及如何形容自己,楊茹涵思索片刻,笑著回答:「樂觀正向,嫉惡如仇。」這八個字不僅是她生活的註解,也映照著她一路走來的堅定信念與行動力,成長為站在新聞現場最前線的主持人。她以新聞專業為筆,以社會關懷為墨,描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媒體之路,而這條路,才正要開始。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