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銘人堂》客家電視台主播吳...

《銘人堂》客家電視台主播吳詩禹用語言傾聽人心 用媒體傳承客語文化

記者/周子怡

在這個訊息淹沒感官的時代,媒體映照出人心的光與影,成為許多人理解世界、看見彼此的窗口。有人投入媒體選擇成為說話者,將真相攤在陽光下;有人則選擇透過鏡頭與文字紀錄他人故事,對客家電視台主播吳詩禹而言,媒體更像是一種傾聽人心、傳承文化的方式,她說:「有時候,我不敢說自己能影響社會,但如果可以幫助一些人說出他們想說、卻不敢說的話,那我就很滿足了。」

吳詩禹並不是一開始就懷抱大理想奔向新聞現場,回憶起學生時期,就讀銘傳大學新聞系(現為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當時加入《銘報》擔任記者,負責採訪、寫稿、編輯與校對,這些實務經驗讓她在進入職場之前,便理解新聞工作的複雜性,她坦言,從未將記者工作浪漫化,因為越了解新聞現場的混亂與不完美,就越能體會誠實與專業的珍貴。

原本只是為了累積經驗而參與客家電視台的後生提攜計畫,沒想到這段經歷成了她一腳踏進媒體業的轉折點,在一則則以客語播報的新聞中,開始用全新的角度回望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

她說:「我本來會說一點客語,但在客台,語言變成我的工具,也變成我的責任。」客語是她從小聽慣的語言,原是家庭裡、餐桌間的日常對話,如今卻成了一種將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為了讓每一句播報都更自然、更到位,她反覆查找字典、請教前輩、打電話向家人確認用詞,只為確保一個詞夠貼切,而這些堅持,沒有人強求,是她給自己的標準。

客語播報從來不是把稿件照本宣科那麼簡單,提詞機中的口播稿仍以國語撰寫,吳詩禹必須在跳出字幕的瞬間,在腦中即時轉譯成客語並自然口播,當以客語播報新聞的那一刻,她相信,只要願意持續開口講,客語文化就不會被遺忘。

而正是這些過程,一點一滴搭建起她對媒體角色的理解與自我定位,隨著記者兼主播的角色日漸純熟,她迎來了新的機遇,不僅接下了主持棒,也升任節目製作人,從節目《村民大會》到《村民大會-過家尞聊正事》,從棚內走進客庄、傾聽鄉親的聲音,讓議題走出新聞框架,走進每個人的日常。

吳詩禹認為,既然還年輕,就該把握當下多做多學的機會,將每一次實踐都當作給自己的練習,逐步拓展在媒體中的可能性。(圖/取自客家電視台)

當面對的已不再是熟悉的提詞機與攝影棚燈光,而是一張張真實的人臉,一個個鮮活的村莊故事,她表示,議題可以是嚴肅的,但語言可以是溫柔的,將事件內容與鄉親連結,才能讓他們願意多說一點。

「新聞教我理性,節目教我靠近。」她淺淡地說。這樣的主持經驗,不但讓她在快節奏的媒體生活中找到了一個喘息的出口,也讓她重新思考,媒體人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在節目裡,吳詩禹收起制式播報的語氣,改用陪伴的方式,讓每一次開口都注入情感溫度,從提問者轉變為傾聽者,期望將節目帶進全台灣的客庄,讓媒體資源更實際落地、走進人群。

她說:「既然還年輕,就想趁現在多做、多學一些,這是我給自己的練習。」在螢幕前,她是理性冷靜的新聞主播;在外景節目中,她是努力貼近民眾的主持人;而在幕後,她是每天動腦、奔走、溝通的製作人。

吳詩禹不認為自己已經成為某種特定樣貌的人,她更傾向將現在的自己,視為在學習成為媒體人的過程中,不只是傳遞資訊,而是能安放情感、照見人心。或許,這正是她最動人的地方,不是用聲量壓倒世界,而是用真誠打開一扇窗,靜靜地讓故事自己說話。

她的言語帶著觀察與尊重,就像她一路走來的媒體之路,從課堂到採訪現場,從主播台到客庄田野,她始終選擇走進人群,理解世界,不是自上而下地指認問題,而是蹲下身來,和對方一起看見。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