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

《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新聞不只是工作,而是責任與使命

記者/馮美儀

「我小時候就蠻確定自己要成為記者的。」《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堅定地說。她從小喜歡聆聽、閱讀故事,也因此愛上紀錄故事的過程,這份從小萌芽的夢想,陪她穿越無數新聞現場的危險與壓力,始終不曾動搖。對她來說,新聞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責任與使命。

從2009年畢業於師大社教系新聞組開始,在畢業一個月後陳虹瑾就進入中央通訊社擔任記者,從市政線再轉向兩岸線。多年來,她關注人權、戰爭性暴力與性別議題,從女性視角出發,採訪許多受害女性,作品如《無法仰睡的人》、《女演員倖存之路》等,也曾深入香港社運現場、烏克蘭邊境,走過無數新聞第一線的戰火與煙硝,每一篇報導都深刻描繪那些被社會忽視的傷痕。

在處理這些脆弱故事時,她從不追求聳動或煽情。她說,寧可讓報導精簡,也不願過度渲染,因為她深信,受訪者的安全與尊嚴,永遠比點閱率重要。她選擇仔細去識別化、模糊細節,只為保護受訪者的身分與生活。即使主題敏感、處境艱難,她依然堅持用同理心與嚴謹態度,細膩地記錄並守護每一位受訪者的故事,使她總能取得受訪者的信任。

《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出席《黑箱日記》映後座談會,分享她採訪數位MeToo受害者的經驗,以及其看法。(圖/馮美儀攝)

訪談時,陳虹瑾回憶起一段難忘的採訪經驗,她表示,在香港社運時,曾在當地住的飯店門口遭火球襲擊,連回飯店都是個難題。在境外為了人身安全,她晚上睡前會用保險箱和冰箱堵住房門,爭取一點點求救的時間。她說:「新聞不會比我們的安全重要。」保護自己,是記者的首要原則。

一路走來,對陳虹瑾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在報導刊登後可能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她曾經歷過報導後受訪者失聯的情況,那段時間她與團隊承受巨大壓力,儘管已盡最大努力隱去資訊、不附照片,但仍難預測報導可能帶來的風險,但也是這些經驗讓她更深刻體會到,身為記者,不只是傳遞故事,更背負著沉重的倫理責任。

這份堅持也為陳虹瑾贏得台灣卓越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等肯定。她表示,這些榮譽不但是對她在新聞工作的肯定,也能讓更多人看見她所報導的故事,像是筆下的專題《國家的囚徒:中國709大抓捕案律師王全璋》,正是希望透過報導,讓世界聽見這些被壓迫的聲音。

如今的她,已是《鏡週刊》人物組的專題主管,不僅負責自己的專題,還要帶領團隊完成更多報導。這條路從未平坦,卻因為她對新聞的熱愛與信念,走得無比堅定。她用十多年的時光,讓那些曾被世界忽視的聲音,透過她的筆,一個一個被溫柔地帶回世界的注視之中。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