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心慈
在新聞的世界裡,TVBS主播李作珩雖非傳播相關科系出身,卻以實力與努力一步步從校園記者走到電視台主播,還因外型明豔亮麗而被封為「TVBS米倉涼子」,但她說:「其實比起稱讚外貌,我更開心別人肯定我的專業。」她用行動證明,興趣同樣可以成為志業。
李作珩從國高中時期就對新聞工作產生興趣,當時還分不清楚記者與主播的區別,只覺得螢幕上的主播看起來非常專業,而站在第一線、與社會連結的感覺讓她著迷,她說,自己是個「E人」,喜歡到處跑、接觸人,媒體這個行業剛好符合她個性。
她因國文成績優異錄取師大國文系,還曾當過家教,這種枯燥的生活對急性子的她來說一成不變,於是她加入校園記者,開始接觸採訪與播報,現在回頭看,那些經歷像是命運提早埋下的伏筆。
李作珩對政治新聞的興趣並非突然產生,而是長年耳濡目染的結果,從小家中長輩常談論時事,她也習慣跟著看政論節目,對公共議題有著異於同齡人的敏銳,念書時,她在公民課上總是能搶先答出與政府、政治相關的問題,甚至讓老師感到驚訝。
而為了補足政治新聞專業背景,她選擇考進政大國發所,李作珩認為,國文系背景要跑政治新聞,需要一點學歷支撐,讓別人知道她真的懂、真的有興趣,當時因緣際會申請到「關鍵評論網」的實習機會,再到進入公視等電視台工讀,每一步她都在熟悉媒體業的節奏,讓自己更貼近這個產業。
現在她是TVBS的專任主播,有時也會主持政論節目,角色的轉換看似順理成章,但其實內心也有過掙扎,記者要反應快、掌握第一手消息,是最靠近現場的人;而主播則是要中性、公正地講述每一則新聞,畢竟代表的是整個電視台,她坦言,政論節目觀眾多具立場,也期待主持人表態,為避免牽連單位,她堅持原則:「無論立場如何,對方必須有發聲空間,這是基本新聞倫理。」
李作珩最難忘的採訪經驗,是剛做記者時裴洛西訪台連線,她笑說:「我講了快一個小時沒停,播完才發現觀眾對我的表現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口條。」那場連線讓她獲得不少正面評價,也讓她覺得長期以來的準備終於被看見。
外界經常質疑新聞媒體,甚至將其視為假新聞的源頭,她無奈地提到,許多觀眾其實不了解新聞產出的流程,分不清一篇報導是由記者還是編輯撰寫,但當錯誤發生時,責任卻往往全落在記者身上,這個職業太容易被貼標籤、放大檢視,與其希望大家怎麼看待,她更希望觀眾可以有多一點理解與同理。

談到未來,她想接觸不同產業,也嘗試網路節目和短影音,她說:「新聞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領域,若無法與時俱進,終將被時代淘汰。」期待有機會與對新聞有興趣、卻不知道如何入行的年輕人交流,更鼓勵:「不是本科系沒關係,只要真的想做,門檻其實沒那麼高。」
李作珩一路走來,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她不否認新聞業的壓力,也理解為何有人把記者當跳板,還說:「我還是會鼓勵大家進來體驗看看,因為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迷人的地方在哪裡。」於她而言,這份工作是一場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旅程,而她,仍在持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