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景彬
「剛來台灣的時候,我最大的挑戰就是語言,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必須努力學習,才能真正融入這個社會。」來自越南的陶錦翠說道。嫁到台灣已有十二年的她,從語言學習、文化適應到社會參與,克服無數挑戰,並融入台灣社會。
她回憶起初來台灣的時候,語言成為她面臨的最大挑戰。她說:「那時候,雖然我在越南有學過一點中文,但真正來到台灣後,發現語言上的隔閡仍然讓我覺得非常困難。」雖然如此,她並沒有因此氣餒,反而更加堅定學習中文。
除了語言,生活習慣的適應也是她的一個挑戰。陶錦翠表示,台灣比越南生活步調較快,許多事情需要自己動手處理,而不像越南的鄰里關係那麼緊密,常常彼此幫助,這對她來說,並未因此感到挫折,反而認為這是自我成長機會。
來台初期,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勞動型職位,並回憶道:「那時候我常常感到挫敗,因為語言不流利,讓我無法表現得像其他台灣同事那麼自如。」

然而,陶錦翠並未放棄,會把每份工作當作學習機會,並藉由台灣政府的職業培訓課程學習更多技能,最終成功轉職成為越南語教師,幫助更多人了解越南的語言與文化。
在人際互動的模式上,她認為,台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較大,這讓她初來時感到些許孤單。因此,她便積極參與社區志工與文化交流活動,這不僅幫助她認識更多朋友,也讓她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文化。
此外,她提到,台灣人禮儀秩序的重視,對新住民融入社會至關重要,像公共場所排隊、垃圾分類等習慣,剛來台時雖不太習慣,但很快便融入這些習慣。
談到台灣的飲食文化,陶錦翠說:「台灣的食物口味偏重,尤其是炸物非常常見,一開始並不太能適應台灣的口味,而我們越南的飲食比較清淡。」
但是,她認為,台灣市場有許多外國食材,這讓她能買到越南的食材,能在台灣家中享受家鄉的味道,也與當地朋友分享,增進對越南文化了解。
目前,陶錦翠在學校擔任越南語教師,除了教學工作,還積極到扶幼局、培力中心等參與社會服務,更在桃園醫院連續三年擔任志工,她表示,這些志工活動讓她能夠回饋台灣社會,並且能夠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