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續】竹屋最後的守護者:朱義武的竹木人生

0
63
朱義武分享著平時工作的工具(圖/陳奕蓁攝)

記者/陳奕蓁

在台灣竹木行業的黃金年代,復發竹木行曾是士林地區的翹楚。他的工藝遍布陽明山和北台灣的各個角落,無論是美軍宿舍的籬笆、神學院的工寮,還是十大建設中的竹工寮與竹鷹架,老闆朱義武和他的團隊以專業的技術,為台灣建築留下了許多竹子的印記。他說:「竹子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建材,當時建築基本都離不開它。」

朱義武提到,在日治時期台北的大同區、新莊一帶,有一整條街都在賣竹子,竹木行的興盛時期,士林也曾有十多家竹行,師傅們日夜忙碌,竹子成了不可或缺的建材。尤其在日治時期和戰後初期,竹製品是台灣建築的核心材料,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無論是竹椅、竹舟、竹籬笆,還是中元節的水燈,都離不開竹子的參與。

他回憶起當時的盛況說:「那時候我們的生意忙到停不下來,工地一個接一個。」竹木行的師傅們技術高超,三天內就能完成一棟竹厝或工寮,滿足當時建築與施工的緊急需求。

在接手竹木行之前,朱義武並不是一位竹木匠人。在少年時他嘗試過各種行業,包括飯店服務生、鐵工廠工人、自行車推銷員等,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向。18歲那年,他回到家中的福州麵線店幫忙,過著忙碌而平靜的日子。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家中麵線店對面的一家竹木行準備歇業,竹材供應商「老樹」找到他,建議他接手經營,並提供一卡車竹材作初始資金。朱義武說:「當時我完全不懂竹子,但覺得這是個機會,就答應了。」這也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竹木行業的黃金年代逐漸成為歷史。1986年後,鐵皮屋和組合屋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建築格局。這些新型材料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迅速取代了竹製建築的市場地位。朱義武語帶感慨說:「士林原本有十多家竹行,但現在只剩我一個。」他目睹身邊的同行紛紛歇業,學徒越來越少,老師傅年紀漸高,無法繼續工作。即便如此,朱義武依然堅守,將僅剩的竹木行維持至今。

如今復發竹木行的主要業務已不再是建築,而是供應農業使用的竹架和竹籬笆。雖然訂單量早已大不如前,甚至難以找尋到一位師傅去傳承這份行業。朱義武表示,這門手藝的未來或許不容樂觀,但他希望能將這份技藝傳承下去。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