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續】守護鉛字工藝 張介冠傳承文化新風貌

0
34
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 (圖/游昀芳攝)

記者/游昀芳

在數位化浪潮中,台灣僅存的活字印刷工坊—日星鑄字行,七旬匠人張介冠仍守護延續傳統鉛字技藝,他將印刷文化融入教育推廣與文創轉型,吸引外籍遊客與年輕學子,讓鉛字成為承載正體字之美與文化價值的時尚媒介。。

其實最初對文字並無特別熱愛,但隨著對凸版印刷的深入鑽研,張介冠逐漸被漢字的結構和美感所吸引。他說:「對於文字的一筆一劃、肩架結構的掌握,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正是這份專業要求,讓他對文字產生深厚的情感。

張介冠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便在高標準要求下成長,他16歲便進入父親的印刷廠工作,從跑外務到學習鑄字,父親告訴他「勤能補拙」這句話也深植於他的心中。儘管工作辛苦,他坦言,那個年代不允許談論挫折與辛勞,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是習以為常的。

然而,這份工作充滿挑戰也伴隨著危險,他曾經因操作機器不慎,被340度的鉛液灼傷,導致整片皮膚脫落,這種高溫灼傷帶來的痛楚並非旁人可以輕易體會。張介冠笑說,職業傷害是難免,這個行業像礦工一樣,就是要適應這個環境,以堅韌的態度面對這些考驗。

老闆認真鑄字的樣子(圖/日星鑄字行提供)

張介冠回憶起1990年代,數位技術的崛起讓台灣活字印刷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尤其921地震後更多鑄字行結束營業,而日星也曾面臨龐大的經濟壓力。當時原本可以選擇結束這份生意,將鉛字當廢料賣掉,但他仍選擇了堅守,張介冠提到,這是父親這輩子最重要的心血,不能就這樣「處理掉」。

張介冠說:「光熱情不足以成事,還是需要堅持。」他用50年的光陰,手上佈滿歲月與灼傷的痕跡,每一條紋路都刻劃著對文字的敬重與熱愛。

他以優雅的「雅」字詮釋對這門技藝的期待,認為活字印刷所承載的美感與溫度,無法被現代數位技術完全取代,在數位時代中,張介冠如同一道橋樑,連結過去與未來,以專注與堅持守護這項藝術的價值。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