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奕蓁
在台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5號出口,悠揚的小提琴聲輕撫旅人的耳朵,一位穿著襯衫、打著領帶的視障小提琴家陳敦邦,用每一個音符訴說著生命的故事。
成為街頭藝人13年來,陳敦邦的表演曲目從古典樂到流行歌曲無所不包。他說:「街頭藝人是為了生活,既要顧及觀眾喜好,又要保留技術含量。」為了吸引更多觀眾,他會根據不同的年齡與喜好靈活調整曲目。遇到年輕學生,他會拉周杰倫或鄧紫棋的流行歌曲,若觀眾偏年長則改為民謠或經典老歌。
陳敦邦提到,自己喜歡在演奏中穿插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古典樂,如「小夜曲」。這樣的曲目雖然年輕觀眾不一定聽得懂,但他相信音樂的震撼力能讓觀眾感受到古典樂的魅力,也在讚嘆技術的同時能不自覺地感受到古典音樂的價值。
在表演結束時,經過的路人都會給予掌聲,甚至留在一旁欣賞許久,這讓陳敦邦倍感欣慰。他說:「掌聲是最大的支持,我也會誠心回應,感謝他們的鼓勵。」
然而,在悠揚的琴聲背後,隱藏著一段堅忍不拔的生命歷程,陳敦邦並非天生失明,7歲之前的視力還能模糊辨識周圍事物,但因網膜色素病變,視力逐漸惡化,小學四年級時完全失去光明。
而陳敦邦民國64年成功考取文化大學音樂系,也成為全台首位就讀音樂系的視障學生,在求學期間,他需要將五線譜轉換成點字譜,再憑記憶將譜背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陳敦邦回憶說:「一般同學看到新譜,可能三天就能掌握訣竅,而我們視障學生可能需要花上十倍的時間,但我並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陳敦邦談到,在摸著點字譜時,腦海中就能浮現樂譜的畫面,這讓他感到無比喜悅。也因為現代科技的進步,讓他更輕鬆的將樂譜轉換成點線譜,現在透過翻譯樂譜演奏這些作品,這是街上匆匆路過行人的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