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續】國寶級師傅林錦德縫製時代印記延續旗袍文化

0
44
林錦德將傳統和服拆線並重新設計成旗袍(圖/陳奕蓁攝)

記者/陳奕蓁

81歲的國寶級旗袍師傅林錦德是上海華美漢唐旗袍工作室的靈魂人物,他以精湛工藝見證了旗袍的興衰變遷,從日常服飾到正式場合,始終未曾改變對傳統手工製作的堅持。他也將福州派與上海派的技法融會貫通,成為前第一夫人蔣方良唯一指定的旗袍師,一針一線為無數人打造貼合身形的優雅輪廓。

國小畢業後林錦德就開啟裁縫業學徒生涯,最初是在西裝店學習。然而,眼見旗袍在當時的市場上需求旺盛便轉投旗袍店發展。他表示,因為具備製作衣服的基礎,可以直接學習旗袍的製作,不需像一般學徒那樣從縫扣子或敲邊等基礎工開始。

從事旗袍行業近 70 年,林錦德一向溫和極少動怒,但回憶起某次難忘的經歷,他忍不住笑著說:「那次我真的被氣到了!」有一組客人在試穿旗袍,卻在過程中不停扭動身體,導致布料產生許多自然的皺褶。這原本是合身服飾的正常現象,但對方卻認為旗袍應該始終平整如新,不應該因為動作而產生任何皺摺。更讓林錦德哭笑不得的是,這組客戶表示他們在網路上看過許多旗袍圖片,發現這些圖像中的服裝線條完美貼合身形毫無皺褶,便理所當然地認為真實的旗袍也應該具備同樣的效果。

林錦德無奈地說:「衣服是穿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不是畫在紙上的。」旗袍的美感來自於精準的剪裁與貼合身形的設計,但布料本身依舊會隨著動作產生自然的變化。

旗袍的剪裁不僅要修飾身形,還要讓穿著者的比例更加勻稱,為了讓旗袍更貼合個人身形,林錦德融合福州派與上海派的製作技法 ,上海派的旗袍多為官太太與高級人士訂製,講求精細剪裁,在試穿後會修去多餘的縫份,使衣服更貼身。而福州派則較為實用,會保留較大的縫份,使得旗袍在穿著者體重變化 4 公斤內仍能調整 。

隨著時代變遷,旗袍逐漸從日常服飾轉變為正式場合的選擇。但近年來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旗袍文化再次受到關注,林錦德的接班人劉乃綾說:「很多海外華僑透過 Google 和社交媒體發現我們的旗袍,特地回台訂製。」若遇到無法親自來台的外國顧客,則透過視訊協助測量數據,師傅再藉由自身經驗進行調整,確保旗袍依然貼合身形。

面對市場的轉變,近期出現了一些獨特的訂製需求,例如將和服改製成旗袍。對此,林錦德表示,旗袍與和服在剪裁結構上截然不同,必須重新設計線條,以確保符合旗袍的合身標準。這類訂製雖然較為罕見,卻讓他有機會融合不同文化的服裝工藝,為傳統旗袍帶來新的詮釋與可能性。

此外,林錦德認為,要讓旗袍重新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穿搭,布料的選擇至關重要。若能採用較易打理的材質,使旗袍兼具美觀與實穿性,便能擺脫僅限於正式場合的刻板印象,真正回歸生活,讓更多人願意嘗試並接受這項經典服飾。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