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致宏
走進士林區中興街的一排老房子中,有一家名爲「爿爿花」的手工瓷磚工作室。推開門後發現裡面擺滿許多不同款式的瓷磚圖樣,有兩位工匠正在忙碌的身影,他們是創辦人黎世堯與湯晴雯。曾是平面設計師的他們如今轉型爲手工瓷磚的創作者,他們一步步地將紙上的設計製成漂亮的實體,賦予它們一個全新的生命。
想起當初會投身手工瓷磚製作的起點時,黎世堯表示,因有一次經過台北一幢外牆瓷磚非常特別的廢棄老房子,他們對牆上的馬賽克瓷磚印象非常深刻,所以特地拍照紀念,之後便展開對台灣瓷磚研究的旅程。他們從臺北市的老公寓出發,漸漸走遍各縣市,甚至遠至金門,以旅遊的方式探查每個地區的瓷磚,仔細觀察並記錄當地建築上的特色,感受每片瓷磚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在過程中,他們驚喜地發現,台灣瓷磚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並在民國五、六十年代達到頂峰。這段期間,瓷磚的工藝技術隨著社會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最終,他們在2020年完成《台灣傳統瓷磚圖鑑》,而且透過群眾募資成功出版這本書,書中收錄了多款台灣特色瓷磚,並免費提供瓷磚圖樣,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使用。
之後,他們不想將此工藝只停留在書上想製成實體重現於市場,因此他們決定轉行。但黎世堯坦言,在轉行初期並不順利,因爲傳統馬賽克瓷磚的製作技術早已失傳,幾乎無人掌握相關技術,而且他們也對瓷磚釉料與製作模具了解不多,只能自行摸索,學習如何製作。
湯晴雯提到,他們特地參考國外手工瓷磚工廠的製作方法,並運用3D列印技術自行研發模具,也在釉料的調配與燒制工藝上反復測試,雖然當中製作了不少的失敗品,但每次的失敗都代表離成功更近了。經過3年不停地試驗,最終他們成功復刻出屬於自己風格的馬賽克瓷磚。隨後,他們於2023年共同創辦了「爿爿花」工作室。
走進工作室內,發現架子上擺滿許多不同款式的瓷磚圖樣(圖/陳致宏攝)
湯晴雯說,工作室目前推出了多種圖案款式,當中最受歡迎的作品竟然是以「禮物盒」為靈感的圖樣。那款瓷磚為台灣傳統款式,溫暖的色彩非常符合現代人對簡約與可愛的審美需求,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此外,他們設計的全新款式「鬱金香」和「波浪花」也是人氣圖樣之一。
針對未來的計劃,他們都有意將手工瓷磚的文化與價值推廣出去,打算與一些藝術家合作開設手工瓷磚展覽,讓這項傳統手工藝能吸引更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