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街.續】刀鑿下的糕餅記憶...

【街.續】刀鑿下的糕餅記憶 鄭永斌用半世紀時光雕刻糕餅模具

記者/王景彬

「只要努力做一件事,將時間拉長後就可以變得很專業。」這句樸實的話,是台中太平沅豐模具文創工作坊鄭永斌師傅近半世紀雕刻生涯的註腳。他是台灣唯一全職手工粿模雕刻師,在鑿刀與木塊的清脆碰撞、以及淡淡木香中,付出無數時間和血汗刻出糕餅模具。

現年65歲的鄭永斌,作品遍佈全台,從郭元益、淡水三協成到高雄舊振南等知名餅舖,許多精緻糕餅上的模具都出自他數十年磨礪下佈滿歲月痕跡卻依舊穩健的手。

然而,他最初的雕刻路並非始於粿模。國中畢業後,他南下高雄拜師郭文興學習門花陽雕,後至三義、大溪等地精進立體雕刻與桌椅製作,更曾參與東勢三山國王廟、彰化文武廟等建廟工程,歷經三、四年磨練,奠定深厚陽雕基礎。

當年台灣正值經濟起飛,年節送餅風氣鼎盛,他敏銳地察覺到食品模具市場潛力。鄭永斌說:「當時做這個的師傅不多,多為廟宇或佛像雕刻師傅兼做。」於是,他毅然決定轉向,投入與陽雕技法迥異的陰雕粿模世界。

正在用心雕刻着模具的鄭永斌師傅。(圖/王景彬攝)

對於陽雕轉變成陰雕的難處,他表示,粿印、餅印皆陰雕,與陽雕相反,從刻浮起到刻凹下需適應期。幸虧當時中秋月餅與龍鳳喜餅訂單量大、圖案制式,讓鄭永斌在大量實作中漸掌陰雕訣竅。

他對木材選擇與處理極講究,從早期購買烏心石木到如今因應禁伐政策轉用楠木或桃花心木等。鄭永斌說:「木頭買回來要陰乾一年以上。」這是避免反潮關鍵。從選料、畫模、線鋸成型,到粗磨、細雕、打磨拋光,每道工序皆凝聚他長時間專注心血,作品設計也從最初刻店號或核桃、棗泥等餡料名的傳統樣式,演變成應客戶需求設計現代感的客製圖案,數十年專注精進與口碑,為他贏得全台糕餅老舖信任。

機器模具競爭日益激烈,鄭永斌說:「木製模具市場雖會萎縮,卻不會消失,專業的師傅還是習慣手工雕刻線條俐落分明,有重量手感的木製模具。」

談及對自己最大肯定時,他表示,廠裡製造的每一把模具,將來都是社會人士手中收藏的寶。而這份自信源於他對技藝的極致追求。

對於粿模手藝傳承,鄭永斌也曾收過學徒,但後來都中途放棄。他坦言,如今年輕人較難堅持長期的學習與磨練,若真有具備熱忱與決心的後進,他也期許對方學習傳統技法外,更要與時俱進。

雕刻早已融入鄭永斌的生活,他閒暇時也收藏雅石並雕製底座。他說:「我沒崇高理想,就是做喜歡的事,做到現在也不覺得累。」正是這份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熱愛,雙手不僅雕出糕餅形貌,更守護台灣珍貴的飲食文化記憶,讓傳統粿模手藝得以延續。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