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街.續】在傳統現代間交織...

【街.續】在傳統現代間交織 陳治旭用信仰與創新剪出馬祖故鄉情懷

記者/王景彬

「我自己知道,我這一生要做的就是藝術。」這句堅定的話,是藝術家陳治旭投身馬祖剪紙藝術近二十載的內心寫照。在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工作室陳治旭工藝美術創作裡,他不僅是一位創作者,更是馬祖瀕危傳統技藝的守護者與革新者,用一把剪刀在紅紙上,剪出家鄉的文化記憶與時代新意。

現年51歲的陳治旭,其實剪紙之路並非科班出身。他回憶道,童年時對剪紙的接觸多是坊間印好圖案的,真正對傳統剪紙產生興趣,始於看見雜誌介紹中國剪紙。

而將他這份興趣與家鄉馬祖連結,則是在2000年左右的一次返鄉參與社區營造計畫進行田野調查時,親眼目睹村中長輩們的剪紙日常,深受觸動。陳治旭說:「那時我們的角色算是做田野調查,就是把整個馬祖剪紙很完整地做一個記錄。」後來,他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於2003年出版《馬祖剪花》一書。

然而,直到34歲,他才真正決定將藝術作為畢生志業,並意識到若自己不投入,馬祖剪紙的傳承恐將出現斷層。

馬祖剪紙的獨特之處,在於剪紙燈籠。陳治旭表示,剪紙燈籠造型多變,常呈多邊形、分層結構,與常見圓燈籠大相逕庭,它的造型、底座、圖案都比較複雜一點。但是他卻對此感到憂心,因為這項最能代表馬祖剪紙特色的燈籠技藝,正隨老師傅凋零而快速流失。

陳治旭的作品,馬祖剪紙的特色之一剪紙燈籠。(圖/陳治旭提供)

面對傳統,陳治旭並非一味復刻。他說:「傳統的馬祖剪紙,都是畫平面題材,我們後來創新把一些馬祖的歷史元素加進去,做成不一樣的作品。」

他將個人信仰、馬祖的自然生態符號融入設計,取代部分傳統吉祥圖案,並實驗「線性接連」等技法,讓剪紙作品更具現代感。此外,陳治旭也曾為馬祖國際藝術島創作的大型牆面裝置《馬祖》,以早期離島書信往來為題,深刻融合歷史與當代手法的創作理念。

儘管陳治旭在藝術創作上屢有突破,並曾受邀參與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進駐寶藏巖等,但對於傳承方面仍是挑戰,他坦言,到現在還沒有遇過哪一位要來找他,想來學剪紙。

現代社會的速食文化,讓願意投入長時間學習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寥寥無幾。陳治旭說:「我曾在社區開過剪紙課,但多數人僅止於體驗,只想要一堂課做個什麼東西。」

對於未來,除持續創作以外,他也將目光投向剪紙與空間設計的結合,期盼這門源自馬祖的傳統工藝能以嶄新的姿態,在現代生活中延續馬祖剪紙獨特的文化特色。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