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街.續】琉璃光影堅持與創...

【街.續】琉璃光影堅持與創新 竹工坊蔣宗榮琉璃傳奇

記者/王景彬

位於新北市五股的竹工坊藝術琉璃,是老闆蔣宗榮承繼父親木製獎牌事業後,一手開創的琉璃新天地。蔣宗榮說:「因為時代變遷、人們美感提升,我們開始新系列的琉璃水晶獎盃獎牌製作,也為木製獎牌增添更多創意設計,成為藝術品。」這份對市場的敏銳及對美的追求,也奠定竹工坊現在的成績。

以卓越品質的竹工坊為眾多客戶代工,其中也包括金鐘獎、金鼎獎等獎座,始終堅守品質與原始設計精神。蔣宗榮提到,佛教正德醫院行政大樓內一座高151公分、重500公斤的藥師琉璃光佛像,就是耗時兩年由正德師父和佛像師傅不斷激盪交流討論,使用3D做模具,再開模燒琉璃,克服無數失敗的巨作,也是竹工坊挑戰大型琉璃燒製的輝煌里程碑。

其中,琉璃製作之難,在於它的不規則性。他表示,高溫下色彩的流動與氣泡的自然生成,賦予每件作品獨一無二的印記成為藝術品。

其實,蔣宗榮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接觸琉璃初期曾遇聘請師傅僅一個月便離去且未留下核心技術,但他憑藉不服輸的傻勁,自己從單色摸索至燒出七彩琉璃。

十年前市場波動也讓大型琉璃藝術買氣頓挫,蔣宗榮果斷帶領竹工坊轉攻客製化禮品,以藝術美感為傳統獎牌增值,成功開拓市場,這部分佔現在營收近七成。即便如此,他強調,燒製大型琉璃藝品的腳步未曾停止,這是身為琉璃藝術家的底線與堅持。

然而,蔣宗榮父親在1969年創立工廠,自己在1996年創立竹工坊品牌後累積近二十年的心血,竟在2013年一場無情大火中一夕化為烏有,但他並未被這場熊熊烈火擊垮,在短暫的沉澱與整理好悲痛的心情後,毅然決然地選擇從灰燼中重新站起,讓竹工坊恢復運作。

在琉璃廠操作機器的蔣宗榮。(圖/王景彬攝)

面對傳承,蔣宗榮從父親身上學習管理與市場敏銳度,並透過產學合作,例如與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合作安排學生實習,傳遞產業核心價值。同時,他也引進外籍移工,並持續尋找有相同理念的年輕人接棒。

展望未來,竹工坊的琉璃將更廣泛地與室內設計結合,成為居家美學與高端景觀擺設,或是企業大樓與大型飯店的公共裝置藝術。蔣宗榮期盼能創作出經典耐看的琉璃藝術,並靈活調整設計更多貼近大眾生活的作品。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