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銘人堂】在八卦裡看見真實...

【銘人堂】在八卦裡看見真實與溫度 記者謝采恩:娛樂新聞也可以有深度

記者/戴以潔

「我們不是八卦機器,而是故事的轉述者,娛樂新聞也可以有深度、有溫度。」這句話正是《中國時報》娛樂線記者謝采恩對自己工作的定位。她以敏銳的觀察,捕捉圈內大小事件,不僅呈現藝人的光鮮亮麗,也描繪出他們幕後的真實樣貌。

成為一名記者,其實不是她年少時就篤定的方向。事實上,她一開始對這份工作,甚至對「記者」這個身分,並沒有太多嚮往。在填報大學志願時,謝采恩原本想念的是廣電系,卻因緣際會進了新聞系。起初的她很抗拒,腦中迴盪著那句台灣人熟悉的玩笑:「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然而,進了銘傳新聞系後,她發現自己並不享受於鏡頭前的表演、播報,但卻能在文字間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和價值,「我開始相信,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她緩緩地說。從一開始對新聞一無所知,到後來願意為了一句對白、一段故事資料反覆查證與探討,這份「沒有選擇的選擇」最終變成了她最堅定的方向。

畢業那年疫情爆發,媒體凍結人力,她進入一家小型媒體公司,卻無法真正進入採訪第一線。她坦言:「什麼都做,被當助理差遣,記者會也很少讓我跑,根本學不到東西。」語氣平靜,卻無法掩蓋當時的困頓。

沒有實戰經驗、也看不到發展方向,謝采恩選擇離開,她接了家教,也在火鍋店端菜,白天與鍋氣為伍,晚上還需兼職編輯撰寫外稿,那段時間她想的不是夢想,而是「先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再說」。歷經一段自我懷疑的時期,但也正是那些低潮,讓她更篤定自己想回到新聞現場。

《中國時報》娛樂線記者謝采恩參加ㄚ頭詹子晴的春酒。Vic陳雋希(左起)、謝采恩、ㄚ頭詹子晴、森田(圖/謝采恩提供)

直到進入《中國時報》,謝采恩才第一次真的成為「線上記者」專責綜藝線,她笑說:「綜藝藝人曝光率高,也比較平易近人,很適合新人。」但相對的競爭很激烈,很容易被取代,如何讓受訪者記得你、願意回應,是必修課。每天早上九點開工,卻沒有所謂下班時間。行程、訪問、記者會、現場直擊結束後,還需完成截稿、下標、改稿,週而復始。

對謝采恩而言,綜藝線是一條節奏極快又極不確定的路線,她說:「沒有明確宣傳時程,記者要自己去『撈新聞』,就像大海撈針。」但這也讓她培養了敏銳的新聞嗅覺與人脈經營能力。

當被問及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採訪案例時,謝采恩也分享了一件她至今都會笑著說是自己的「萬年案例」。藝人汪小菲在網上爆料大S與新婚丈夫睡的是他買的床墊,傳言市價千萬。

當時床墊即將被銷毀,謝采恩當機立斷趕往現場,甚至成為唯一一位「坐上床墊」的記者。後經現場拍攝到的品牌標誌與多方查證證實,床墊市價僅十萬,成為一則荒謬中帶著現實意味的報導,也提醒她:「查證永遠比跟風重要。」

外界總以為娛樂記者的日常只有追星、寫聳動標題、打探隱私。但對謝采恩來說,最難的是「拿捏好分寸」,既要問出觀眾想知道的,又不能讓受訪者不舒服,且標題要吸引人,又不能偏離事實。

娛樂新聞從不是速食品,它也可以是深夜裡讓人反思的文字。謝采恩記得每個故事背後的真心與脆弱,也在每個截稿前,提醒自己:「查證重於時效。」身處資訊爆炸與標題殺人的時代,她仍堅持查證第一,寧願等到確認無誤才報導,因為一句話,甚至一個標點都可能被放大解讀。

在追求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娛樂新聞或許不被看重,但謝采恩始終相信,觀眾看得出來誰有用心,也慢慢會記得,那個願意說實話、寫好故事的人。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