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譚曉曼
現任鋒燦傳媒整合行銷部策略長的張怡文有別於一般行銷人背景,職涯起點是在新聞現場,從影劇到政治、從採訪記者到媒體主管,如今雖轉戰行銷,卻從未離開「傳播」。喜歡挑戰自己的她堅定地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十次,我還是會選擇當記者。」
回望年輕時,張怡文對媒體充滿憧憬。她就讀銘傳大學期間便在《銘報》累積許多作品,對採訪有著濃厚興趣。畢業之際剛好經歷報禁,新聞自由受限,雖先後到補習班和櫃檯行政就職,但仍澆不滅她對於當記者的初心。

待報禁開放後,靠著學校實習作品,如願加入自由日報(現自由時報)跑影劇線。不過,喜歡挑戰的她不甘於平凡、穩定的環境,隨後轉戰自立早晚報,嘗試政治線、市政線,她興奮地說:「雖然挑戰很大,但當跑到總統府的時候,那種成就感可以讓我開心好幾天。」
多年的記者生涯,令她印象最深刻是到桃園中壢診所採訪病童,三十多位靠呼吸器維生的病童,需要特別照護,只要管子折到就會喪失生命。面臨工作挑戰都無懼往前、身經百戰的她,卻在那次採訪中落淚,她說:「我平常採訪艱難、怎樣被人罵,我都不會哭的,但那一天我真的哭了。」那一幕讓她永生難忘,下定決心要報導,讓更多人關注兒童醫護議題。
起初長官並不看好擔心沒有流量、沒有市場。她不甘心地說:「你自己也有兩個小孩,你為什麼不去同情一下這些孩子啊?」報導刊登後,意外引起基金會關注,四年內獲得捐款超過四百萬,無心插柳幫助許多無助家庭,是人生上的成就,也是記者生涯中動人的一頁。
三十多年來,張怡文一直在傳播產業裡摸爬滾打,也一路見證媒體生態的劇變。從手寫新聞、經歷多種打字軟體,再到現在的數位內容製作,歷經重重難關與挑戰,升為主管再到採訪高層,並曾擔任中國時報新聞網副總編輯,媒體業已獲得許多成就,但喜歡挑戰的她仍不止步於此,勇敢嘗試另一個領域。
經歷媒體轉型後,張怡文轉戰整合行銷部策略長,她運用過往經驗迎接改變。現在的工作涵蓋新媒體整合行銷,常與縣市政府或企業合作,依客戶需求設計適合的行銷方案,靈活運用社群平台,還要懂評估效益、掌握客戶需求,她坦言:「這份工作挑戰很高,合作對象風格很多變,甚至政治立場也不同,大家都要各憑本事才能生存。」
能面臨職業的轉換,有賴於過往記者工作所帶來的養分,踏出舒適圈對她坦言,最困難的部分是因應媒體轉型做出調整。作為主管,她需要接受「點閱率」比外出採訪新聞更被看重, 慢慢轉變心態並支持同仁的決策,跟上時代的腳步。如今,即便轉型到行銷業,她依然不忘初衷:「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十次,我還是會選擇當記者。」也正因為有記者的歷練,才能「百戰百勝」無懼於現在複雜又變化快速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