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星記》啟程 黃婕妤鏡頭背後的創作心路

0
67
原本想在幕前表演的黃婕妤,因為一次擔任編劇的機會,而喜歡上做幕後人員。(圖/擷自黃婕妤臉書)

記者 / 呂妍熹

「錄影帶就像我人生的保姆,累積我跟電影的緣分。」導演黃婕妤說起自己與影像的啟蒙。童年時光,家裡隔壁是一間錄影帶出租店,因為家人忙於工作,她經常一個人錄影帶店待上一整天,從此讓她的世界與影像相連。

然而,真正讓她踏入創作之路的,並非電影而是舞台劇,高中時期的舞台劇表演課,讓她首次感受到表演的魅力,原本想在幕前表演的她,因為一次擔任舞台劇編劇的機會,而喜歡上做幕後人員。

黃婕妤執導的《水星記》MV 是她創作生涯的起點。2016年,她隻身在美國,完全沒有任何資源及資金,拍攝場地用的還是自己的租屋處。然而,即便條件有限,她憑著對影像創作的熱情完成了這部作品,並成功讓業界看見了她的才華。黃婕妤一邊介紹手上的刺青一邊說道:「《水星記》對我來說是一切的開端。」而這個刺青正是 MV 裡主角機器人的圖騰,也象徵著這部作品對她的重要意義。

黃婕妤的創作常以「家庭」為主題,她談到,自己雖然在印尼長大,但父母都是台灣人,讓她與台灣保持著強烈的連結,不管到哪裡,台灣總是讓她有一種特別的歸屬感,也因此她對「家人」的議題總有更深的感觸,這樣的情感也自然流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像是她2024年執導的影集《愛愛內含光》,便是她對家庭與人性議題的探索。她說:「當時看到這個用家庭包裝性事的劇本,是一個很有趣的切入點,讓我被深深吸引。」黃婕妤在這部作品中,特別著重角色的刻畫與家庭關係的呈現,將人性與情感的細膩之處融入影像中。

「追夢的過程一定很辛苦,但如果你足夠熱愛,就能撐下去。」這是黃婕妤一直謹記在心的話。(圖/擷自黃婕妤臉書)

她的求學經歷充滿挑戰,家人曾反對她赴美讀電影,認為亞洲人無法在好萊塢立足,直到她曾參與劇組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獎後,父母才轉變態度同意她的選擇。然而,求學路上也並不輕鬆,大學時期教授曾告訴她:「我覺得你很適合拍 MV。」這句話讓一直以來都想做電影的她感到挫敗,但也促使她轉變心態,開始累積經驗,逐漸熟悉 MV 的敘事方式,從中找到其中的創作樂趣。

「追夢的過程一定很辛苦,但如果你足夠熱愛,就能撐下去。」這是黃婕妤一直謹記在心的話。她也分享自己時常過於在意觀眾的評論,擔心作品不夠完美,但她始終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因為足夠熱愛,所以感激每件事的發生,負面的情緒自然就被取代。

黃婕妤始終沒有忘記她最初的夢想是拍電影,雖然目前的創作重心偏向影集與 MV,但她給自己設立的目標仍然是未來要嘗試拍電影,也期待有一天,用電影這種形式去述說更完整深刻的故事。

在黃婕妤眼中,創作是一條需要持續付出的道路,儘管艱難,她依然堅持不懈的相信只要一直創作,就能不斷進步,創作不僅是分享心中故事的過程,也是探索新鮮感的方式,每次製作新作品,都能嘗試不同的事物,讓她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體會,讓創作成為她滿足好奇心與成長動力的源泉。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