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依岑
「我喜歡做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新聞!」民視財經線記者王嘉琳笑著說,無論是現場的即時報導,或是在節目中深度訪談,對她而言,新聞不只是記錄歷史的方式,也能夠傳遞正能量給社會。
2014年3月18日,一群以學生與公益團體為主的民眾衝破立法院的高牆,利用座椅封鎖議場門口並展開長達24天的抗爭行動,此次抗爭讓「318學運」這個名詞佔據了各大媒體頭條版面,當時主跑財經線的王嘉琳向主管毛遂自薦,希望能有機會去立法院報導,不論多累多辛苦都願意嘗試。
在議場內陳情抗議的畫面、人民的訴求、或是在立法院外臨時舞台上吶喊的民眾,王嘉琳說:「我想將看到的所有現場畫面傳遞給觀眾!」每次的現場報導對她而言都是在參與歷史。當天連線28個小時,她從不覺得疲憊,而是十分過癮,這段經歷也讓她更加堅定對新聞工作的熱愛。
除了以記者的身分做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報導外,王嘉琳也是財經談話節目《決策者》的主持人,不僅要知道產業最新的動態外也需熟知每位來賓的背景與故事,王嘉琳說:「主持人需巧妙地利用技巧將話題帶回主軸,避免受訪者把話題帶偏。」每一次的錄製,她都以自己的專業與熱忱做應對,引導對方敞開心扉。
自節目播出以來,有許多來賓於談話進行時控制不住情緒而淚流不止,錄製結束後也感謝王嘉琳引導使他們面對鏡頭仍能侃侃而談。「專訪完收到這樣的回饋就是支撐著我的力量。」王嘉琳難掩開心的說,讓對方以自在的方式把故事說出來,觀眾也能被觸動且有所收穫,便是王嘉琳覺得做主持節目所得到最好的經驗。

即便工作久偶有倦怠,但對王嘉琳而言,新聞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分享某次休假與民視的同仁攀登大霸尖山時,因為出汗導致差點失溫,被迫停下腳步休息,而在休息中突然下起了冰雹,瞬間點燃她的新聞魂立刻連線,更運用自己所拍攝的現場畫面,豐富當天的午間新聞,也許這則新聞只有短短幾分鐘,但王嘉琳認為這就是自己的責任與價值所在。
「很多瑣事會消磨掉熱情,但重新思索自己到底還有多愛這件事後,會發現其實也沒什麼,把眼光放遠點看就撐過去了。」王嘉琳眼神透露堅定,難以割捨這份喜歡,談起熱愛新聞的原因,她笑稱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奇怪的小孩,一定要看完晨間新聞才願意出門,如同追星一般,一聽到播報聲便能知道是哪位記者的報導,喜歡記者以清晰的口條將即時新聞傳遞給觀眾,王嘉琳就此立下成為記者的夢想。
一路以來王嘉琳都在為進入新聞產業鋪路,早在大學畢業前便修完大部分的學分,好讓自己能有更多時間去電視台工讀,提早投入到職場,大四下學期王嘉琳就在中天當助理記者。「我畢業典禮那天結束後還要趕回去上班呢。」她表示,自己真的很愛這份工作,成為記者後,新聞讓她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科技趨勢、替民眾訪問攸關全民利益的事物、也能幫助到各角落需要協助的人,進而影響社會。
13年的新聞生涯裡,王嘉琳始終懷抱著對新聞的熱忱,期望能以不同身分帶給社會正能量。無論是鏡頭前的報導,或者節目中的深度訪談,新聞對她而言是件有意義的事,每一次的新聞事件都能加深她的熱情,不忘自己熱愛新聞的初衷,繼續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做出有貢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