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兒少戲劇節目稀缺 小公視「...

兒少戲劇節目稀缺 小公視「孵育計畫」填補市場空缺

記者/鄭巧薰

根據NCC調查指出,2023年全國兒童節目總時數年減719個小時,相較111年度有下滑情形,為此,今年7NCC已核准公視3台變更為小公視。NCC表示,公廣集團結合國家資源投入製播本國特色兒童節目,期待發揮影響力擴散到其他頻道,增加本國自製兒童節目的播送時數。

富邦文教基金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少節目有近90%為購片播映,其中卻只有8%為國內獨立製作。為填補市場上兒童自製節目的缺口,小公視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兒少戲劇孵育計畫」,並公開徵案,幫助製作團隊了解兒少族群、降低業界門檻,刺激更多創作者投入兒少戲劇開發。

《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從兒童文學IP改編成兒童情境喜劇,由導演李權洋執導,為小公視開台後的第一部兒童情境喜劇,在一年半內完成六集15分鐘的短劇開發。(圖/小公視提供)

小公視開台後即第一部兒童情境喜劇《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家有身為《什麼都沒有雜貨店》小粉絲的家長丁小姐表示,因其劇是由兒童演員主演,孩童較有意願觀看,但如果戲劇太有主題性或目標性,又或演員太有框架或太刻意,孩童較無法接受。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張麗玉認為,兒少戲劇需具備的故事主題要明確單一,透過簡單的台詞、定位分明的角色,且畫面要乾淨、色彩要豐富、訊息單一,不斷重複去加強,才能夠符合孩童的觀看需求。

此外,張麗玉也指出,要站在孩子的視角聽他們說話,並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做出孩子想看的節目。「沒有人想看說教的節目,更希望透過角色與故事與孩子們進行交流。」小公視兒少中心節目部組長唐翊雯同樣表示,而這也是小公視接下來的目標,開發具有吸引力的兒少內容,讓孩子在娛樂中也能學習。

小公視為培育兒少戲劇專業人才,今年推出的「兒少戲劇孵育計畫」特別規劃兩個專業工作坊,分別聚焦於兒童心理及性別教育課程,更針對戲劇內容與編劇討論提供專業教學,希望幫助創作者從基礎教育與創意開發兩面向深入理解兒少觀眾的需求,鼓勵更多人才投入兒少內容產製,為業界創造出友善的環境。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