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春分享《天下雜誌》數位轉型4大挑戰

0
1169
《天下雜誌》在同業分享會現場投影幕首頁

記者/石奕賢

《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10月26 日於雜誌公會業內分享會中以數位轉型為主題分享天下雜誌的數位轉型之路。她語氣堅定地說 , 新聞媒體面對數位化挑戰,若不嘗試轉型就沒辦法和國際媒體競爭,結果就像二流廣告公司都在寫業配,收的錢還比別人少。

吳迎春於中山講堂分享天下雜誌數位轉型之路。

為了抵抗數位時代對媒體業及出版業的衝擊,《天下雜誌》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也就是線上訂閱 ,《天下雜誌》於2017年3月15日推出數位閱讀付費產品【天下全閱讀】,更獲得了第42屆金鼎獎數位創新獎; 而2018年9月份則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天下雜誌App。吳社長坦言,數位轉型之路跌跌撞撞,在分享會中為同業們整理了《天下雜誌》轉型路的4大挑戰。

挑戰一:虛實整合 平面與網路的融合

吳迎春表示,數位轉型最難的就是編輯部,然而,從轉型的第一天起,《天下雜誌》就決定只維持一個編輯部,利用中央廚房的編輯產值流程,以一個團隊提供稿件給不同平台或受眾。

她說,中央廚房的編輯產製流程有四個好處,能夠讓記者編輯集中時間產出優質內容,拉長雜誌製作期分散加班時程,讓作者心中隨時有用戶,而且網路效益立即回饋能夠更加接地氣,並有開發設計更多元產品的可能性。目前最簡單的應用,則是先E後P,也就是先在網路刊登再到紙本出刊,相同的內容,針對不同的受眾群下不一樣的標題。

挑戰二:用戶導向 用數據做決策

吳迎春引用天下雜誌專欄作家黃哲斌曾經說過的話,傳統媒體的編輯組織型態是一種同心圓,總編輯在最中間,旁邊是主編和副總編輯,再外面一圈是各組主任,最外圈是記者,所有人都是往內看。但這個形式在數位時代已經被翻轉了,如何讓每天免費看報的一般讀者對內容感興趣,如何讓他們變成付費讀者讀者,這才是訂閱經濟最難的地方。

她表示,《天下雜誌》的做法就是利用大數據做決策,成立數位創新部,專門研究與搜集閱聽眾數據,每天看即時數據做分析再導入數位文章系統。《天下雜誌》成立專責數位部門,數位工作人力佔比已經到達45%。而大數據的分析作法,曾有一位副總編輯對她說:「很久以來,我重新有了戰鬥的感覺。」這也讓吳迎春留下深刻的印象。

挑戰三:提升數位能力 新舊同事齊力斷金

吳迎春說,《天下雜誌》不騰籠換鳥,而是讓紙本同事做新的訓練,整個工作流程節奏及心態都有新的要求,同時招募新的人才,設立新的組織。

她也表示,數位轉換也帶來了思維、能力及組織的改變。在思維上,圖文影音等內容才是「價值單元」,雜誌是其中一種產品形式,打破以雜誌為唯一核心的生產與發佈流程,同時拉起網路與雜誌文章品質。在能力的部分,編輯團隊中的各個角色,都必須要有處理平面與數位內容的能力。而組織的改變,則是階段性合併美術、文稿與網編,強化內容推廣人力。

挑戰四:開發垂直頻道 創造多元營收

吳迎春提到,企業最基本的事,還是得獲利才能夠支撐組織繼續走下去。垂直頻道則是《天下雜誌》另一個數位產物,像是獨立評論、創新學院、換日線、CSR@天下、未來城市@天下等等。利用子頻道拉攏特殊社群,穩住官網流量,吸引很多以往沒辦法固定去接觸的廣告客戶,進而提升收入,不只流量,更有內容。

2017年3月成立的CSR@天下特色頻道,13家企業贊助頻道,頻道編輯獨立選題,贊助企業不干涉編輯。2018年3月成立的未來城市@天下,則是用客座總編輯帶領不同社群的資源關心地方長生議題。換日線O2O(離線商務模式)的方式,也吸引了大量的流量,從網路上的原生新媒體發跡,再到紙本發行,甚至紙本賣得比網路上還要好。

轉型路上跌撞 希望依然在路上

她堅信《天下雜誌》將會繼續秉持媒體的核心價值,結合新與舊的人才,在網路上做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紕漏和社會的價值,而且這個模式「Still Work」。她坦言,數位轉型不是先見深遠,而是一路跌跌撞撞,她也鼓勵同業們,成功還在路上,希望還在路上。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