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四接爭議延燒 國際經驗啟示...

四接爭議延燒 國際經驗啟示台灣能源轉型新方

記者/許智捷

基隆協和火力發電廠外海風吹拂,波光閃爍。這裡預定興建台灣第四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四接),作為能源轉型的重要設施,卻也長年引發在地反彈。當能源與環境拉鋸難解,永續之路該如何在民意、發展與政策之間取得平衡?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特約撰述宋瑞文說:「關於電力的議題經常被描繪成一種非黑即白的情況,好像只要不蓋這個發電廠,經濟就會全面崩潰一樣。」他認為,要穩定供電,不見得非得靠新設電廠,國外早已有成功經驗可以參考。

軟銀推出節能應用程式,鼓勵用戶省電換點數。透過「Eco電力App」,用戶在節電的同時可獲得PayPay點數回饋,首次註冊即贈100日元積分,吸引民眾關注節能行動與回饋機制。(圖/截自ECO電力官網)

宋瑞文表示,日本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並未大規模擴建核電廠,而是從需求面下手,強化節能與用電尖峰管理。今年起,日本對所有新建獨棟住宅及工商廠房強制納入節能設計,不僅要求外牆和屋頂需增厚隔熱材質,並應使用高能效的空調及照明設備。符合標準者年用電可節省約24%,對需求端減量具長期效益。這項全國性、強制性的建築節能法律,涵蓋住家與工業用房,為日本降低整體用電需求奠定了穩定基礎。

在用電尖峰管理方面,宋瑞文指出,日本政府與各大電力業者合作,推出「需求響應」(Demand Response)手機應用程式「ECO電力」,目前已有逾300萬用戶下載。每當夏季或晚間用電尖峰即將來臨,系統即時推播節電通知,用戶若於指定時段減少用電,不但協助削峰填谷,也可獲得獎勵。由於備用電廠僅在用電尖峰的短時間內啟用,發電成本遠高於常態電廠。若民眾能配合節電,便能有效降低電力公司的營運成本,形成多贏局面。

根據能源市場研究機構「能源平衡聯合會」(AG Energiebilanzene.V.,簡稱AGEB)2024年的報告,德國可再生能源已達到全國電力消耗的59%。自2000年啟動「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政策以來,德國持續淘汰核能與煤電,並積極發展風能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面對綠電間歇性特質所帶來的併網挑戰,德國透過升級電網、建置儲能設施,以及推動虛擬電廠整合分散式電力,穩定供電的同時也降低對高污染能源的依賴。

「我們會推動能源轉型,其實是因為全球暖化已經迫在眉睫,不能只談能源而忽視氣候變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教授方力行認為,台灣在面對四接爭議時,不妨借鏡荷蘭的經驗,朝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的方向前進。

他提到,荷蘭早在二十年前便推動「退地還水」政策,從過去築堤防防洪,轉向類似「大禹治水」的治理思維,透過更科學、系統性的方式與自然共處,為台灣未來面對自然挑戰提供一種可參考的解方。

方力行也強調,除了環境與技術層面的疑慮,四接爭議背後更深層的問題,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信任基礎。「我覺得政府應該從政策說明,轉為聆聽與溝通。」他直言,若政策僅止於單方面宣導,無法真正回應民意,也難以爭取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相較之下,荷蘭在能源轉型上強調公民參與,視民眾為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夥伴。根據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研究,不少地方政府在推動「無天然氣社區」等計畫時,從政策設計初期就納入居民意見,並鼓勵成立社區能源合作社。這種「與民眾一起設計政策」的模式,提升政策的接受度與執行力。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發言人陳薇仲指出,台灣應發展具地方特性的再生能源,借鏡國際經驗降低四接衝擊。中山大學教授方力行則表示,面對協和四接確立建蓋,應以在地生態為基礎融入工程設計,持續追蹤修正,藉由建設力量協助自然。借鏡國際經驗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在既有建設框架下,尋求一條發展與環境共生的永續之路?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