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基隆四接計畫爭議不斷 空污...

基隆四接計畫爭議不斷 空污改善與海岸生態如何取捨?

記者/呂妍熹、譚曉曼

協和電廠第四接收站(四接)計畫公布以來,關於其存廢的爭議持續延燒。環保團體與當地行動者擔心工程將對外木山海域造成無法逆轉的生態衝擊;而支持者則強調,天然氣排放相對較低,是能源轉型期間的重要過渡選項。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教授方力行,以肺癌患者與海洋學者的雙重身分指出,雖然天然氣並非零污染,但在減煤、減碳的過渡階段中,仍具實質價值。

「我是一個肺癌患者,我當然知道空氣污染會殺死人。」他以自身健康狀況為例,直言空污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威脅。方力行同時也是珊瑚礁學會創會理事長,儘管身為環保團體成員,他仍認為在減煤、減碳的政策過渡期中,天然氣是較為可行的替代方案。方力行表示,天然氣不是一個完全乾淨的能源,可是相對來講,它的碳排跟空污都是比較低的。

對此,有在地聲音提出反駁。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發言人陳薇仲質疑:「明明我們可以用再生能源,那為什麼現在就要那麼急著對海洋下毒手,然後破壞那麼大?」台電雖聲稱僅填海14.5公頃,相當於300多個籃球場的面積,但真正受影響的遠不止於此。在填海過程中,周遭海域的動態系統也將一併受到破壞。她直言:「這樣的大規模改變將造成無法逆轉的生態損傷。」

對於外界擔心的生態破壞問題,方力行說:「我們當然不希望有破壞,可是有時候破壞跟保護,它中間有一個尺度要拿捏。」他指出,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沒有衝突與代價,重點在於怎麼取捨與規劃,而不是簡單的反對或支持。他也認為四接的討論應該放在更大的政策架構下來看待,不可以把它切割開來,要把整個能源政策的路徑看清楚。

基隆潛水教練王銘祥拍攝四接海底環境(圖/基隆潛水教練王銘祥提供)

然而,同樣支持四接的還有當地居民基隆潛水教練王銘祥,他坦言:「老實說,海洋生態的狀況不會越來越好,只會越來越差。」土生土長的他,長年於基隆海域潛水,親眼目睹海洋生態變化,對當地環境有著深切觀察,透過各種場合與台電溝通意見,甚至親自帶領潛水團隊協助拍攝海底環境及紀錄片。數年來的協調過程中,台電逐步修改方案,最終提出四接3.0版本,避開了珊瑚礁區。

針對四接計畫的生態影響,王銘祥並非一開始就支持。當初得知四接要設在珊瑚礁區域時,他是堅決反對的。他說:「他就蓋在珊瑚礁上面,把原本天然的珊瑚礁都要掩埋掉,我當然是持著反對的態度。」後來,台電邀請他親自參與生態調查與政策對話,確認四接選址從原本的珊瑚礁區轉移至沙地,雙方都作出讓步,也讓他感受到台電積極與市民溝通的誠意,才轉為支持。

對基隆居民而言,電廠周邊空氣污染的影響實質且直接。王銘祥回憶:「以前八斗子的船上經常覆蓋著油煙,外木山的居民曬衣服也會被燃油污染點點滴滴地弄髒,遇到下雨還會落下污染物。」實際上,若能以天然氣替代燃油與燃煤,即便仍有排放空污,其空氣品質仍會有明顯改善。

方力行進一步表示,目前天然氣是全球許多國家在淨零目標中的過渡能源,台灣也不例外。透過「中繼站」的概念,才能讓能源結構逐步從高碳排走向碳中和。除了能源結構,他強調,應同步發展自然解方,要顧及生物多樣性、濕地碳匯、海洋碳匯,更要兼顧碳排減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只有在能源轉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三者之間找到平衡,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