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記者吳逸驊:攝影永遠會讓人看見

0
611

記者/林李鑌

「前進前進,快門按下去,然後繼續前進,攝影永遠會讓人看見。」這是報導者攝影記者吳逸驊的座右銘。從事新聞攝影十幾年,他不斷透過他拍攝的新聞照片,實踐著這句話。

吳逸驊其實並不是傳播專業出身,大學時代他讀的是社會學,就連第一份工作也是學校的輔導老師。他說成為新聞記者其實是運氣和努力的結合。他一直以來都有攝影的愛好並且有著大量的練習,當一家雜誌社出現文字攝影記者的空缺時,他便抓住了這個機會加入,從此走上新聞攝影的道路。

在雜誌社關閉之後,吳逸驊以攝影記者的身份陸續待過路透社、香港通訊社、新新聞雜誌、風傳媒等媒體,在此期間也做過自由攝影記者。對他來說,做自由攝影記者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幾年間吳逸驊多次往返泰緬邊境,積累了很多泰緬邊境兒童生活的照片,因而有了開辦攝影展的念頭。

吳逸驊說,泰緬邊境兒童的生活處境觸動了他,使他產生了回饋他們的想法。於是在2007年,在台灣舉辦以泰緬邊境兒童生活為主題的攝影展,並為其籌款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對於新聞攝影的堅持,吳逸驊強調,「好奇心」是新聞攝影的基礎,所以每當他出門在外,他堅持著一個習慣,便是將相機拿在手中,以便隨時抓住機會拍下有價值的照片。

「就算手中沒有相機,也可以將眼里的事物在腦內取景,思考要如何拍攝」他補充道。

新聞攝影有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魅力,吳逸驊說,文字記者不一定要親臨現場,但攝影記者則不然必須在現場,決定了記者有更加了解新聞事件的機會。

他說,他很享受拍攝新聞的過程可以加深對被攝對象的理解,像他之前曾在印尼拍攝專題,除了拍照外,還使用翻譯軟體,蹲著和當地民眾交流。

翻閱他在風傳媒和報導者的作品,一共300多則專題新聞,上至政府要員,下至普通民眾,都是吳逸驊拍攝的對象,作品題材不論地域都有涉及。但對他而言卻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作品,他解釋說,因為在做每一則專題時,自己都會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才不會對某個題材有特別的印象。

吳逸驊曾任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理事長,作為協會的元老之一,他回憶,當初創立協會的初衷是源於攝影記者乃至新聞攝影在業界不受重視,在當時,攝影記者的工作僅僅是配合文字記者的行動,雙方很少有溝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研究會便成立了。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會對台灣新聞攝影做出了很大貢獻,如制定「新聞圖像使用原則」。如今他已卸任理事長已有4年, 但依然關心著新聞攝影的發展。

對尚未進入業界的後輩,吳逸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表示,目前業界已進入了飽和的狀態,許多職位,例如攝影記者,處於一種供過於求的處境,在這樣的處境下,做自媒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做自媒體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水平,時機一到,就能順利在業界站穩腳跟。

吳逸驊認為,如他自己的經歷一般,機會來臨的時候可能需要運氣,但抓住機會仍然要靠自己平時的努力。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