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數位部主任李法賢:報導者實現我認為有價值的新聞

0
808
李法賢非常滿意自己在《報導者》的工作(圖/吳佳燕)

記者/吳佳燕

報導者數位部主任李法賢說,《報導者》是一個讓他能夠自我實現以及學習的地方,也讓他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當初為何他放棄雅虎工程師工作來到報導者的原因。

先前李法賢是在雅虎當工程師,主要負責網站架構,但內容是什麼不是他能夠決定的事情,只能被動接受主管交辦事項,因此對他而言,這並不是理想的工作,久而久之便對工作少了熱誠和憧憬,也看清了自己想要什麼,三年前《報導者》剛創立,一心想進入新創公司的他便決定離職,毅然投入了媒體行業。

之所以選擇加入《報導者》,他表示,「在科技和媒體產業我能提供的技術都是一樣的,但這兩者對我呈現的價值卻不一樣。」也正因為如此,他認為,《報導者》需要他,也希望自己能夠發揮價值。

李法賢大學念的是政大新聞系而後研究所則唸的是資訊科學,看起來落差很大,他進一步解釋,後來選擇去唸資訊科學,並無特別理由,只是當初聽了學長姐的建議,單純認同自己應該要多學習一門學科,加以輔佐。

談到這裡,李法賢說,這並不代表說新聞系不專業,只是說相較一些法律系、金融會計系的學生,傳播學院所學的知識以及應用更廣,他舉例,法律系出身的學生出來大部分都是走法律這條路,但傳播學院的學生卻不一定。

看起來新聞系學生似乎沒有優勢,但李法賢指出,新聞學系培養的就是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從訓練中往其他方面涉獵,他更強調傳播學院培育的是「T型人才」,有自己專業的技能也可以和不同的產業跨領域合作和溝通。

作為數位部主任,李法賢說,他的工作主要是決定內容要如何呈現,讓讀者有更好的互動體驗,這也是重大的一項挑戰。他解釋,近年來不少媒體投入了不少人力在增進技術,以讓讀者有更好的資訊視覺體驗,然而這樣往往很容易在使用者體驗和內容呈現上失了焦點,以至於內容變得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他不禁反問,「使用者真的需要這些嗎?」

要如何讓讀者喜歡,李法賢提到,有時候使用者不一定需要花俏的呈現方式,有時候樸實說不定也是使用者會喜歡的。

對於如何把握平衡點,李法賢說,他的團隊會在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者調查中了解使用者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從而去呈現讀者想要的閱讀體驗,「問題意識的完整呈現以及如何讓讀者快速進入到閱讀狀態,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李法賢談論《報導者》時,眼神都是熱誠和憧憬(圖/李佳芢)

《報導者》為要使內容有更好的呈現方式,數位部和編輯部要經歷幾次討論以及會議才能將完整資訊呈現給讀者,但他不斷強調,《報導者》是自由的,他們都非常尊重彼此的專業,所以在內容或是呈現手法的部分,絕對不會作太多干涉,而是讓他們有自己的發揮空間。

李法賢表示,《報導者》甚至不會限制他們的工作內容以及範圍,關注保護動物議題的他縱使是數位部主任,他也可以跟隨記者採訪,讓他完成自己認為有意義並且喜歡的議題。

被問到在這份工作上獲得的成就感源自哪裡時,李法賢抬頭深思,幾秒後緩緩說出,「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對我而言,我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很開心、很滿意的。」

縱使李法賢對於目前的工作內容與環境都非常滿意,更認為《報導者》是一個很自由的媒體公司;然而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是自我要求與實現,他坦誠,《報導者》是非營利媒體,所以他們這些員工的薪資都來自於捐款者,這使得他對自己有非常高的標準,不希望辜負別人的期望。

新聞系出身的李法賢非常清楚,收視率、廣告、流量幾乎是現在媒體追求的東西,為達到理想的閱聽率,除了搶快,拼即時;不少媒體在新聞標題的運用上顯得聳動,內容上更是涉及了腥羶色。

但也正因如此,李法賢認為,自己加入《報導者》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堅定地道,「因為我覺得自己能夠為這個產業付出一點什麼,雖然力量沒有很大,但能做多少做多少」。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