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 帶著赤忱之心拓展圖像出版

0
939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說:「閱讀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記者/戴瑄

成立至今20幾年,大塊文化屢屢開創出版盛世,從1998年呈現手繪創作圖文書嶄新風貌的《交換日記》,到撼動日本漫畫界的鄭問系列作品,甚至是走入全球影響深遠的幾米繪本,皆是來自於董事長郝明義之手。

一肩扛起重任的藏鏡人郝明義,人稱出版界大佬、輪椅上的巨人。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坐在輪椅上,拿著麥克風為太陽花學運演講支持的畫面,這樣的他乘載著多少人的期盼,就如同撐起大塊文化的他,背負著對於出版的責任。

大塊文化的眾多出版作品也備受國際肯定。包括2019年獲得義大利波隆那書展的「最佳童書出版社」外,出版的阿尼默漫畫集《小輓》更榮獲2020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漫畫類」首獎,創建台灣首次獲得首獎的紀錄。

這樣的圖像創新突破出版多本暢銷書,獲得出版市場卓越評價的成功秘訣,他毫不藏私的說:「就是來自於邁向國際的決心,不只侷限於台灣2300萬人口,更應該將視野放逐世界」。

就像進入公司門口,一改沉悶的辦公室模樣,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加框的精美圖畫,直挺挺的橫掛在無瑕的牆壁上。會議室裡整牆的圖畫書櫃,與一旁溢出桌子的獎盃,充分應證郝明義所說:「圖像是大塊文化的重要特色」。

談到圖像出版,郝明義驕傲的說,大塊文化從不侷限於特定的圖像類型,除了幾米的知名繪本創作,鄭問及蔡志忠的作品外,日系及歐系的漫畫作品皆有涉獵,近期推出的image3,更是將品牌聚焦於圖像語言,結合圖像的力量開拓市場。

而從郝明義的眼中可以看到圖像出版勢在必得的信心,甚至興奮地拿出PPT解釋。他表示,其實每個人都會接觸圖像,從知名美食照到貼圖的廣泛使用,凸顯了圖像的獨特性與魅力。雖然圖像存在於生活周遭,卻還是和許多人的認知有很大落差。

他提到,許多人將童書與繪本畫上等號,漫畫就都視為日本作品,或有人認為圖像僅是提供美麗及紓壓的管道,也有人認為圖像都代表著艱深的藝術,但其實都不盡然,「圖像」存在著許多的奧秘,不單只是療癒也能夠轉變成撞擊視覺、衝擊內心的語言。

「閱讀」是郝明義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回憶起以前,他談到,在韓國出生的他,一歲時因為罹患小兒麻痺,雙腿喪失行走能力,華僑家庭的文化隔閡與身心缺陷,令他缺乏與外界銜接的連結,直到國小二年級時,他接觸第一本武俠小說《詩情畫意》,從此打破與世界的疆界,雖然現在早已忘記了內容,但至今已過60年,書名卻還是始終刻印在腦海裡。

郝明義說,人的一生中總是有許多無法經歷的事情,但透過「閱讀」可以窺探及體會這個世界,而他因為行走的不便,更加產生對閱讀的渴望,希望利用書籍帶領他走向世界各個角落。這樣深刻的經歷,奠定了他從事出版40年的最佳利器。

經常在臉書互動,擁有4萬多人追蹤的郝明義,在貼文中將自己比喻為「18 歲的毛頭小子」,擁有熱忱心的關鍵。他提到,源自於那個深刻的18 歲夜晚,當年他拋下一切從韓國毅然決然來台灣,那天松山機場外下著雨,從沒想過40年前的台北街上是如此的昏暗,黑暗的未知籠罩著整個車子更象徵著這段旅途的未知。

翻尋記憶的思索,郝明義停頓了一下後繼續說,當時的他望向車窗,面對眼前的黑暗竟沒有感到一絲的畏懼,更像是得到了一種呼喚,那時的感觸深深觸動到他。直至今時,郝明義仍保有年少輕狂及不畏懼的挑戰精神,就像走在圖像出版孤獨漆黑的道路上,沒有一絲的懼怕。

尤其面對網路數位的興起反轉了紙本書籍市場挑戰,郝明義說,數位與紙本的閱讀就像白晝與黑夜的差別,數位閱讀產生的多媒體,呈現了閱讀的動態風貌就像白晝的光明,而紙本閱讀卻展現了安靜抽象的心靈體驗,如同黑夜中的孤獨及沉思。

而大塊文化也正在這條路上陪伴著大家,努力尋找出版業的一線光明。他說:「閱讀不是單獨存在的事情,而是結合了書籍、文字、影像、圖像、甚至是聲音,因此數位與紙本之間應該如太極圖一樣,相互融合互補才能提升成為更好的面向」。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