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談台灣國際發聲 賴衍銘:紀錄片擁有獨特的話語權

0
503
政大舉辦的「小圓桌大外宣」論壇,邀請吳怡慈(左起)、張正、賴衍銘談論台灣的國際發聲。(圖/陳佳妤攝)

記者/陳佳妤

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向國際宣傳自己的優點,這樣的「大外宣」對想在國際上提高能見度的台灣而言更加不能忽略,政治大學9日舉辦第三場Media Tallks,,邀請公視國際部資深製作人賴衍銘、央廣總台長張正與「鬼島之音」創辦人吳怡慈一同探討台灣的國際發聲,他們都認為透過聲音與影片的紀錄,能讓外宣達到一定的成效。

本次演講介紹台灣三個外宣的管道,除了每日以14種語言代表國家對全球發聲的中央廣播電台,還有公視透過國際合製打造的紀錄片,而吳怡慈利用Podcast以英語剖析台灣在國際上發生的時事。她認為Podcast擁有能不斷提醒聽眾重要事情的價值,因此效益可能會比影片來得高。

公視在2007年成立國際部後,成為國內唯一以紀錄片做國際交流的電視台,他認為紀錄片擁有獨特的話語權,主要以「合製」作為國際合作的模式,賴衍銘提到國際合作的目的,除實踐公共媒體的角色、催化議題的發酵與影響,還有提供跨國界的解讀,他也希望透過國際合製紀錄片,以國際的視野切入與台灣相關的主題,讓台灣的價值能在國際上被看見與討論。

吳怡慈則不斷尋找獨特思想的「隱藏版」聲音並擴大影響力。她認為,在英文Podcast中,太少台灣的聲音,因此他利用Podcast將台灣具有國際視野的內容以英文播送,如此一來,台灣的觀點就不用再透過外媒發聲,也能讓全世界聽見台灣。

而中央廣播電台在大外宣上,除了擁有多語優勢,也積極在國際間尋找合作,對象包括英國BBC、美國之音、德國之音等18國、24家同業建構互播等合作。張正有自信的說:「中短波不死」,因為短波不易被擋避加上滲透力極強的特性,讓央廣能夠長年向中國大陸播送甚至遍佈全球各大洲。

活動當日台下坐滿許多來自各校的學生,專注的聆聽三位媒體人的分享,更在論壇過程中積極提問,演講結束後吳怡慈也在臉書上開心寫下很有榮幸與兩位前輩同台,更表示觀眾提的問題很敏銳,讓她對接下來幾年的新聞發展感到很興奮。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