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數位化 便捷性與道德相互衝突

0
603
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攝影/陳維婷)

記者/吳宗蓉

宮廟為縮短與信眾之間的距離發展線上服務,這些服務確實有效提升提供便捷性,但卻有信眾認為服務內容與道德感相衝突。

線上服務是好是壞 假神明還是真神明

人們除了借助神明的力量安定心神,更重要的是求神問卜,藉由神明的力量解決內心的疑惑。以線上求籤為例,籤詩是神明用以與凡人溝通的媒介,經過廟方乩身詢問過,神明降旨同意可以提供線上抽籤問事,那這項服務便可以達到原先的目的,反之,若不幸被有心人士利用,只為了吸引流量,免費提供抽籤詩的服務,這就是不當使用的線上服務。

以線上掃墓、祭祀為例,2017年3月高雄市殯葬處推出線上祭祀,若民眾不方便前往掃墓,殯葬管理處設置墓政多元入口網「線上祭祀」,可有效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不用出門就可以祭祀先人,依個人宗教信仰作不同的選擇區分,祭拜採互動功能,3D情境如同親臨祭拜現場。但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說,「有些事情可利用科技解決,但該親力親為的也不可少」。

就線上掃墓及祭祀而言,信眾說,「如果連掃墓、祭祀都可以代辦,祖先們的感受該怎麼辦?」,雖然肯定這項服務帶來的方便性,但信眾認為,不論是拜拜、掃墓,有些行為還是直接的與神明、祖先聯繫比較適合,才有心靈上的交流,而不只是冷冰冰的網站機器人。

(圖片/截取自高雄殯葬管理處。)

以南投縣紫南宮AI機器人廟公Pepper為例,廟方一開始希望能藉由機器人解決信眾的需求,但卻因為效果不彰且無法有效處理問題,以及使用上的技術問題等,反而造成廟方負擔而放棄使用。

當宗教結合線上服務帶來新的便捷性時,宗教要如何與年輕人接軌是所有宗教都要面對的問題,新媒體若能結合傳統民俗宗教,並帶來適宜的發展,保留重要元素,並與人文道德相互包容,勢必可以在轉型、改變的過程中依然保有台灣珍貴的傳統宮廟文化。

補充資料:

林茂賢

臺灣知名民俗學者,現任台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國家劇院傳統戲劇審議委員,文化局傳統藝術類審議委員。從小接觸台灣傳統戲曲,投入台灣民俗文化、傳統戲曲、俗語歌謠研究三十餘年。著有《台灣民俗記事》、《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大廟埕、戲棚腳:林茂賢民俗選集與傳統戲曲選輯》等書。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