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視「兒少戲劇孵育計畫」打造寓教於樂的多元分齡內容

0
127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張麗玉認為,戲劇內容並不能直接性的教育、批判,要先讓孩子產生共鳴,才有機會產生教導他們。(圖/張麗玉提供)

記者/張育甄

小公視「兒少戲劇孵育計畫」公開徵案,將目標觀眾聚焦在6至15歲的學齡孩童、青少年。兒少中心戲劇及動畫專案組組長唐翊雯說明,孵育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創作者針對目標客群設計多元內容,以確保劇本能夠有效吸引和打動受眾,並兼具教育性與娛樂性。

家長徐小姐表示,讓孩子觀看兒少節目時,節目「想傳遞的內容或價值觀」是影響她選擇的一大因素。唐翊雯也指出,多數孩童的觀影選擇受到家長的掌控,所以內容不僅要吸引孩子,還需獲得家長的認同,然而過往公視的品牌形象偏向教育性,未來則希望透過多樣創作形式達到寓教於樂。

兒少戲劇需分齡設計

小公視將節目從3歲到18歲依適合觀看年齡分為:幼兒園、小學低年級、中高年級、國中、高中。唐翊雯強調,對於兒少節目或戲劇的觀眾而言分齡很重要,儘管只差一、兩歲,喜歡與適合的內容便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許多團隊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針對目標年齡層設計出貼合需求的內容。

針對不同年齡適合的戲劇特質,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張麗玉解釋,對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由於尚未建立抽象思考的概念,因此應給予明確具體的價值觀,例如「說謊是不對的」或「偷東西是不對的」等觀念以建立基本的道德準則,而隨著年齡增長,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開始理解世界並非只有是非黑白,此時應提供孩童對於價值觀判斷的挑戰,可透過刻劃角色內在衝突,如內心的矛盾或忌妒,讓兒少觀眾引發思考或認同。

兒少專屬頻道「小公視」將節目依照適合觀看年齡分為幼兒園、小學低年級、中高年級、國中、高中及親子共賞等類別。(圖/張育甄製)

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創作核心

除了強調分齡的重要性,採訪過程中多數家長指出,兒少戲劇題材能夠貼近生活,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張麗玉也說:「實際與兒少族群對話很重要,站在孩子的視角聽他們說話,就會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期盼。」可以從現有兒少節目及戲劇中觀察孩子在不同環境背景、年齡階段的需求及反應。

張麗玉進一步表示,兒少戲劇達到寓教於樂的首要關鍵是「引發共鳴」。為此,兒少戲劇孵育計畫更特別安排兒童心理課程,讓製作團隊更深入了解兒童,公視兒少中心副主任舒逸琪強調,了解孩子的日常跟心理是設計戲劇內容的基礎,當創作者不了解兒童時,便會做出錯誤的內容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