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台主播兼幼幼基金會執行長黃慧婷:從挑戰中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
記者/歐承翰
「每天長官派的任務都是Mission Impossible,我要將其轉變成Mission Accomplished」東森新聞台主播黃慧婷形容自己的新聞工作。媒體從業20年來,她每天視新聞工作為挑戰,並將它逐一完成。她表示,因為在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中,才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今她除了主播外還身兼東森幼幼基金會執行長。
專訪時,看著黃慧婷的眼神裡充滿了堅毅與熱情,在鏡頭前的她從容自信,背後卻有著艱辛和充實的歷程。
黃慧婷從小就熱衷於寫作,享受在文字中獲得成就感,加上她的父親是政論節目的愛好者,這讓她對政治和新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她從哲學系轉至政治系,打算另闢蹊徑,以政治專業作為進入媒體的跳板。她說,在政治系的學習過程,她積極培養國際關係、政黨政治及公共行政的知識,為進入新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於非本科出身,缺乏業界人脈的引薦,黃慧婷的入行過程並不順遂,她選擇從民意代表的助理做起,先在政治領域累積經驗,再慢慢進入新聞業。
後來終於有機會進入電視台後,黃慧婷在年代新聞台便從國際編譯做起,但是比起每天坐在冰冷的電腦面前,她更喜愛人際間的互動,勇於追求興趣的她,向主管申請轉往黨政線工作,不過當時資歷尚淺,被安排至社會線累積經驗,最終也如願達成目標。
在新聞業打拼超過20年,黃慧婷經歷無數次的挑戰和困難,她分享一次印象最深刻的經歷,台灣爆發食用油危機,東森緊急派她至西班牙橄欖油工廠採訪,接到電話告知之後,她在短短3小時內,衝回家打包行李、趕赴機場並求助外交部以最速件搞定護照過期等問題。抵達西班牙後,人生地不熟,僅靠著公司給的一個聯繫線索,便完成數則獨家新聞。她苦笑著說,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在這樣的磨練中培養出來的。
黃慧婷這種「使命必達」的性格深受長官賞識,不僅讓她得到更多元的管道發揮才能,包括專題新聞和美食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更為她帶來升遷的機會。
當黃慧婷升任東森地方中心代班主管時,迎來人生的轉捩點,繁重的工作及大量的負面新聞使她身心俱疲,一度想離職。恰逢公司創立幼幼基金會,長官徵詢黃慧婷兼職的意願。相較於分秒必爭的新聞業,基金會工作的步伐較為緩慢,這能夠讓她歇息一會。她也希望,透過加入基金會找到平衡和成就感,於是接受挑戰。
現在黃慧婷雖然工作重心偏向於基金會,但她仍然沒有拋下自己所摯愛的新聞,依舊每日關注時事動態,保持對新聞的熱情,並兼任新聞台主播,持續為觀眾帶來最新的報導,而基金會工作仍展現新聞的專業為弱勢服務。
https://youtu.be/1FA4x2ejhwk
美食旅遊YouTuber内内:從失業中重新出發 堅持創作「有質感的作品」
記者/陳卓軒
「哈嘍大家好我是內內 !」每支影片元氣十足的問候,搭配著活潑開朗的個性,燦爛的招牌笑容,他是YouTuber ―內內。以《吃爆雲林33間銅板美食!》、《吃爆台北大稻埕必吃美食!》影片打響個人知名度,到現在成為一名有著23萬訂閱數的美食旅遊YouTuber。
早在2010年時,內內就早已上傳影片到YouTube上,但當時的YouTube並沒有營利功能,因此他打趣的說,當時單純是「做興趣的」,也沒有設定目標,對YouTuber也沒有充分的瞭解,完全是誤打誤撞進入自媒體。
創立「內內 nene」頻道時,他辭掉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及結束比比內內頻道的合作,失去收入的同時也踏入30歲大關,他説,這個年紀在自媒體行業來說不算年輕,而且在YouTube兢兢業業多年後的成績也不理想,因而選擇以「中年失業又不紅的網紅」自居重新出發。
剛開始經營YouTube時,除了創作者身分還身兼著平面設計師的工作,自媒體剛起步再加上雙職身分,使創作路上擁有許多難忘的回憶,他分享到,曾因為剪輯軟體「秀抖」,導致完成的內容直接「歸零」,他笑著說:「當時我就只能邊哭邊剪到天亮,然後直接去上班。」這是他經營頻道多年感覺最深刻的事情,但因為是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有充分堅持下去的理由。
內內頻道主要以開箱美食、旅遊、生活為主軸。他也以「埃及內吃Go」和「農夫特集」為例,雖然呈現的內容非常的豐富,但作業過程之久時常感到疲累,每次取材以及錄製時間都非常久。但當上片的那一刻,看到觀眾的各種回饋,所有花費的心力都是值得的。他也打趣的說:「以上多少還是要有熱情才能堅持。」
當觀眾有注意到影片後段MV的小細節時,內內表示說會很感動,因爲那是他拍片的堅持,即便到現在出國拍攝,也會堅持把旅途的感受到壯闊跟心情濃縮成一支MV,保持拍片的初心,享受畫面與影音的結合。
與内内一同工作的哈娜分享到,內內對工作的要求度非常的高,甚至「上山下海」拍片都願意,一點小細節都會吹毛求疵,即便熬夜到再晚,他還是會在Deadline之前拼死拼活的把東西做完。從言語間,展現內內對拍片的無限熱情,以及如出一徹的「真善美」。
今年許多元老級YouTuber陸續宣布停更,當談到創作路上的瓶頸時,內內感嘆說,與其他創作者討論時非常能感受到職業倦怠的心境,說到底YouTuber也是一份工作,在一份崗位久了就會出現倦怠期,對工作麻木。
「像我做了那麼久,偶爾還是會出現因為大環境所逼,這份工作是否能做一輩子的念頭。」他說,假如自媒體有一天沒辦法讓自己擁有收入時,那該做什麼,甚至曾萌生出「休息」的想法。
轉眼間,踏入YouTube已經邁入第7個年頭,內內表示,堅持的有一部分都是來自於觀眾的支持。
他説「他們(觀眾)說我給了他們很多鼓勵,所以其實當觀眾把情緒交給自己時,創作者跟觀眾之間得到的是對等的,也是一個讓我繼續經營頻道的動力。」在言語之間,展現出跟內分蜜(內內粉絲名稱)之間的好默契以及相互扶持。
在工作室夥伴哈娜以及男友小憲眼中的內內,是個不論在影片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如出一轍的人,他總用最真實善良的一面待人。
哈娜表示,曾看過很多很厲害的人,可能會對員工有較為嚴厲的神情,但內內則是以朋友的方式跟夥伴們相處,希望能一起進步的同時也能保持友好的關係。
「畢竟自媒體就是自由度比較高的行業,所以我希望我們是一個共好的團隊,而不是一間公司。」他說,雖然現在成立公司,但不會把自身定位成老闆/公司的經營者的角色,反而希望能「共好」。
他說,當工作夥伴能夠發展出很好的個體時,自己也能跟著一起水漲船高,期許夥伴能透過內內工作室的資源來一起成長,大家能夠「一起共享成果」
若要為自己下個註解,內內說:「我真的是Nobody欸!沒有什麼座右銘!沒有座右銘就是我的座右銘」。他認爲,不用去侷限自己,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情跟想法,沒有一句座右銘可以囊括所有的情緒跟心情。
他也補充,不管如何就是要很努力在做、穩定的輸出以及堅持把內容做到滿意的狀態,相信一直以來的堅持跟用心,大家是可以感受到,因此會抱著感恩的心態持續創作。
https://youtu.be/bi5cI55rAHM
銘大傳院演唱會「山鳴祭」完美落幕 陳柏宇:成功把一堂課變成一場演唱會
記者/許安喬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學生自籌舉辦的「山鳴祭」演唱會4月27日在台北圓山流行館落幕,吸引眾多高中生們參與。傳播學院院長陳柏宇說:「從遠遠的地方就看到宣傳立牌和觀眾,覺得很感動,我們成功把一堂課變成了一場演唱會!」
陳柏宇指出,這場演唱會從宣傳、活動企劃、再到對外協調,四系發揮各自的專長,才促成了這個活動,學生透過演唱會成功落實課堂所學,累積實務經驗。
此次演唱會中,藝人團體有金曲獎新人壞特、獨立樂團感覺莓果、千禧世代潛力新星Sabrina 胡恂舞、大嘻哈時代冠軍歌手阿跨面,以及唱作歌手LINION,皆為學生親自邀請,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聽覺饗宴,演唱會也在眾多熱情觀眾中順利落幕。
山鳴祭總召鄭睦柔表示,感謝銘傳大學師長給予她這個機會,讓她有實作經驗為夢想之路奠定基石、累積相關經驗。
授課老師銘傳廣電系助理教授陳譽尹說,此次活動大大凝聚了學生的向心力,直到演唱會當天還拿著大聲公在現場招攬觀眾,努力到最後一刻,讓她深感驕傲。此外,她十分感謝在籌措經費和人力時院長和各系老師的大力支持,讓活動如期舉行。
談到籌備演唱會,陳譽尹表示,她從上學期就請到許多資深活動策劃人來課堂上演講,向學生分享從募資到接洽等專業經驗,並給學們提供建議,相信經過這次演唱會,會讓學生更了解如何準備一場大型活動,其中做得好或待改進的地方,都會成為他們的養分,在未來一定會有所收穫。
當天氣候雖不太理想,但仍不減觀眾熱情;每一位歌手都賣力演唱,中場還有抽獎與歌手互動、抽拍立得等小活動,現場氣氛熱鬧非凡。
而舉辦活動避免不了會遇到挫折,鄭睦柔表示,「人力配置」和「多方溝通」是最辛苦的事情。雖然高中有辦活動的經驗,但舉辦這麼大型的演唱會相對來說會比較手足無措,例如當人員意見不合時要如何協調、沒有對外接洽的經驗該怎麼準備等,對她而言都是陌生的領域;但幸好有院長、秘書和師長一路指點,這場活動才能順利完成。
最後,鄭睦柔提到,自己的夢想是能辦一場演唱會,而本次課程讓她做到了!她勉勵未來學弟妹:「我們將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夢想不再只是夢想,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實現。」
https://youtu.be/6OupgTEPY8U
銘大傳院學生自籌演唱會「山鳴祭」 壞特、阿跨面27日華麗登場
記者/羅沛琦
原來僅是一門課程,沒想到學生竟然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學生為落實實務經驗,自行籌備舉辦演唱會,首次在募資平台嘖嘖發起「山鳴祭」演唱會專案獲得大成功,將在4月27日台北圓山流行館華麗登場。
山鳴祭主題以露營與戀愛為為構想,參與的演唱藝人陣容華麗,由金曲獎新人壞特、嘻哈時代冠軍歌手阿跨面、獨立樂團感覺莓果、千禧世代潛力新星Sabrina 胡恂舞、唱作歌手LINION等組成,將為觀眾帶來一場音樂盛宴。
從藝人邀請、主視覺設計及舞台等等都由學生們一手主導籌備,透過嘖嘖平台的募資方式,以驚人的速度在短短一個月內成功達成集資目標,展現了青年學子的創意與活力。
而這原先只是一門課程,由授課老師銘傳廣電系助理教授陳譽尹因邀請業界資深演唱會導演、嘖嘖平台專案經理、500輯活動主辦統籌等業師授課後,學生便萌生發起辦演唱會的念頭。
陳譽尹表示,最初只是問學生想藉由學習募資舉辦什麼活動,沒想到學生經過投票選擇辦演唱會,便展開這一場不可能的任務,而最終也真的辦起來了,這也要特別感謝院長陳柏宇整合跨領域資源,以及院上胡巧玲老師、院秘書和各單位老師們的共同合作,將學生的夢想實質化。
她表示,籌備「山鳴祭」演唱會的學生是由廣告暨策略行銷學系、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及廣播電視學系等四個學系的學生所組成,充份運用各系專長,才打造出的演唱會,更特別的是除本地生外,還有外籍生共同參與。
「山鳴祭」為免費活動,歡迎有興趣的學生不分年齡及學校,一同來觀賞這場由傳播學子們一手打造的音樂饗宴,同時見證他們大學所學的專業技能,及感受到學生們的熱情及創意。
「山鳴祭」4月27日下午4點至9點,在台北圓山花博流行館舉行,詳細活動內容及索票資訊請洽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mcu.resonance2024?igsh=c3E3eG84cTl1b2Fo
https://youtu.be/C-oe3K1Udzc?si=eETLIXmdLarKEHFS
AI時代下訊息辨別 黃淑芳:抱持懷疑態度
記者/陳柄亦
AI風潮下訊息愈難辨別真假,中央社數位新聞中心主任黃淑芳9日在銘傳大學傳播學院與AIT(美國在台協會)聯合舉辦的講座中表示,AI能夠製造出許多資訊,然而這些資訊有真也有假,有些媒體會利用AI生成的資訊來騙取流量,民眾在要觀看任何資訊時都抱持懷疑的態度。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柏宇、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邱瑞惠、銘傳大學新傳系系主任陳佳慧、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教授張舒婓等人也一同出席「是假?識假?AI風潮下的媒體素養議題」講座。陳柏宇表示,近年媒體素養的議題很多人在關注,這兩年在AI風潮下,資訊的辨別度更加嚴峻,因此媒體識讀對於閱聽人來說相對重要。
黃淑芳說,每一位讀者都有自己相信的媒體,但鑑於如今假訊息的泛濫,因此在觀看這些新聞內容時應保持懷疑態度,同時建議,若有懷疑的資訊時,可使用Google的以圖蒐圖功能輔助確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
黃淑芳以「對嘴AI 真假歐巴馬影片」舉例,她說,AI技術發展下形成一把雙面刃,可以提高媒體的工作效率,但也讓更多的消息難以辨別真假,因此她呼籲學生應從多方查證,提升自己的思辯能力。
此外,她也舉例如何應用外部工具辨別訊息的真假,像是使用軟體進行AI偵測,或是其他網站提供的功能,都能有效辨別的真假。
如今AI的趨勢下,學生該如何從中判斷出資訊的真偽,她說,現今有許多學校都有開設AI課程,提供學生進一步學習。學生應該要與AI合作,利用AI省掉不必要的雜事且應用在正軌的軌道上。
https://youtu.be/XRYpCVX-LPs?si=wfSv80tmm8gwrf5V
33屆「金犢獎」說明會 銘大開講
記者/黃卓霖
金犢獎今年邁入第33屆,主辦單位10日在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進行校園創意分享會,現場滿座共近百人師生參與。傳播學院院長陳柏宇致詞表示,金犢獎對銘傳大學來說是每年都會參與的重要競賽之一,最近幾年學生屢創佳績,盼今年也能看到大家榜上有名,累積相關經驗。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在去年32屆金犢獎中囊括5項獎,共入圍22件作品,其中,作品「拚酥贏」拿下旺旺集團網路行銷企劃獎中「銅犢獎」的榮譽,台灣區的第一名,並同時獲得跨境特別獎的優勝,獲得佳績。
本次金犢獎以「我的AI聽我的」為主題,共有14個企業及單位18道策略單供學生進行選擇。時報金犢獎組委會總監林麗萍說明,雖然如今的AI科技很發達,但還是期望學生能堅持作品的原創性,並強調,個人的思維和創意才是令大家在傳播行業能夠突出,與展現特色的地方,也是人的核心價值。
此外,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代表也有現身說明會,一步一步帶領學生解讀策略單的要求。她也特別補充,若是真的要以AI為設計的話,那請標注說明是用甚麼網站生成的,而且避免使用大型品牌的形象,從而陷入著作權的困境。
此次金犢獎報名時間為1月1日至5月10日,分有廣告設計類、指定主題類、技術類及跨境合作類,共四組參賽類別;其評審標準則是以策略40% 、創意40% 、執行20%為準則,以三者激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及全方位發展的能力,盼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更多資訊請參見金犢獎粉絲專頁金小牛創意俱樂部。
https://youtu.be/a4UjTg6jBdU?si=Beny7Uv9iYD8oxQz
《查無此心》導演曾英庭:做自己喜歡的事,辛苦也是一種快樂」
記者/張家樂
國片《查無此心》分別獲金馬獎5項與台北電影獎12項入圍的肯定,該片導演曾英庭22日在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進行電影創作分享講座。他表示,電影沒有特意的針對移工這個議題,而是姻緣際會下,在寫劇本的過程中慢慢累積到的想法,他引用了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一句話:「生命中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意義的」
他表示,他的電影是以傷心人和異鄉人的故事,探討悲傷情感的多樣面向,這也是他的自身經歷,人在台北的他感受到台北濕冷的天氣,他覺得很適合表達悲傷的情感,當被雨淋濕後那種冷到刺骨的情形跟悲傷的情感差不多,因為悲傷是甩不掉,電影中充分表達這樣的氛圍。
當廣電系學生問到應該用什麼的樣角度來觀賞電影時,曾英庭提醒學生說,看電影不要帶濾境或某種偏見來看電影,而是應該將自己當成是觀眾去看,看好電影是固然重要,看到不好看的電影也很重要,才能夠從中檢討人家犯過的錯,之後不要再犯,盡量避免。而看好電影以這麼做、成功、有效、感動來欣賞造部電影。
他推薦學生可以帶著冒險一下的心態去看電影。他鼓勵學生覺得電影好看的話可以去看第二次。第二次就好像一個「大補丸」一樣,知道他這樣做目的是什麼、細節是什麼等等。
此外,他認為堅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盡管周遭的人跟他說電影不好賣,但他希望做出一套吸引觀看者收看的電影,這是他的想法。他也希望自己做出來的電影能夠讓觀看者有所感觸。因為他把自己的心血都獻給這部電影,他希望大家能夠支持這部電影。
在場的廣電系學生對於拍攝電影過程、預算、場景相當有興趣,會後,不少人向曾英庭詢問經驗,曾英庭也大方分享他在創作上與執行上的酸甜苦辣。
https://youtu.be/RkOmLmwjolc
「影.響台灣」金馬60音樂會 兩萬人觀看
記者/鄭安庭
迎合今年金馬獎60週年,文化部與中華文化總會在23、24日連兩天在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辦「影·響台灣」金馬60電影音樂會,演唱共超過120部台灣電影相關歌曲,同時串插不少經典電影畫面,吸引兩萬人觀賞。
這兩天的電影音樂會,文化部部長史哲在節目單中表示,台灣IP與電影內容再創,透過震撼的影音呈現,帶領觀眾一起回顧百年電影史,也感謝台灣的創作者、電影人、音樂人,為台灣留下許多美好作品,這是金馬60最好的謝禮。
音樂會一開始主持人楊小黎說,「歌仔戲是光與影的開始。」由影子傳奇樂團的皮影和台灣特技團結合了音效師,胡定一,現場帶來一小段精彩的演出巧妙地呼應了螢幕上的武俠電影篇章,讓在座的人們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雖然表演時間短卻非常吸睛,接著在螢幕前電影到音樂各個都是台灣經典之作,這次陣容卡司也相當龐大,邀請了,康康、洪佩瑜、邵大倫、范逸臣、戴愛玲、四分衛樂團、國立實驗合唱團、台北市三玉國小合唱團…等。
本次電影音樂會整場活動120分鐘演出,由指揮家揚智欽帶領著,樂曲與歌曲之間融合了高雄市交響樂團,偶有穿插三玉國小的學生在台上用純淨的歌聲融入電影,讓整個場面一氣呵成的完美演出。除了幽魂鬼話篇,其他篇章搭配螢幕上的電影以及琅琅上口、打動人心的歌曲,去年電影《咒》是台灣一年一度的票房冠軍電影,在幽魂鬼怪篇章的插曲則是使用《咒》的主題曲去呈現,不禁讓人想起恐怖的畫面。壓軸《海角七號》歌手范逸臣也再次重現《國境之南》環繞音響的效果更是餘音繚繞、震撼人心。
「影·響台灣」金馬60電影音樂會也將重新剪輯後在電視台播出,目前規劃三立都會台11月5日、台視11月18日、TaiwanPlus11月25日。
https://youtu.be/B7CYTr5Tgxc
光電來七股 是夢還是魘?
記者/吳冠廷、戴懿珍、劉彥伯、賀培晏、蔡恩霖、林育昇
行經台61線七股段,遠方波光粼粼,卻不是魚塭的水面反射;進入七股漁村後,沒有水車轉動的聲音、曝曬的漁網,原本的魚塭成了光電案場,太陽能板下卻沒有養魚,甚至有漁民因為租金上漲而被迫轉職成為光電廠的保全,這到底是漁電共生還是漁業犧牲?
「夏天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去鹽灘地抓螃蟹,但有一天它種起電,風貌變了,過去幾年最喜歡的地方不見了。」在台南七股篤加出生長大的養殖青年小白(化名)站在魚塭的土堤上,望著成為光電案場的家園感慨地說。
去(2022)年記者初訪時光電案場甫動工,當時小白對記者說,將來每天起床面對的就是三面光電板的包圍。今(2023)年5月記者再次走訪,「當時的未來」已成真。
2022年11月,七股光電案廠陸續動工,上百輛大型工程車進入漁村,怪手轟轟隆隆的施工聲,一個個凹凸不平的坑洞,造成居民生活的困擾。
小白說,家旁邊的魚塭動工後,施工的噪音及震動讓烏魚不吃餌料,暴斃死亡造成漁損,這些狀況都是始料未及的。
於是他在魚塭旁拉起布條抗議,阻擋工程車進入,更投入七股居民發起的抗議活動,為失衡的能源政策與當地漁業發出求救訊號。
七股漁村成太陽能板之鄉 淨零碳排迫在眉睫
2017年蔡英文政府提出「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再生能源需達到20%,其中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項目,期望能達每年40億度供電量,相當於每年100萬戶的民生用電量。
截至2022年6月,漁電共生案場所提供年電量只有4億度,僅達成果目標的十分之一,但已佔全台養殖面積1萬2500公頃,等於每年需要增加將近3000公頃(約4200座足球場)的光電板面積,才能在2025年達到目標。
從2017年開始,中南部就開始出現光電發電熱潮,太陽能板面積需求大,因此政府看上了台南七股這片土地,改變了當地地貌,居民也對養殖產業的未來感到擔憂。
2022年10月經濟部能源局又公布「台南市七股區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面積超過2000公頃,相當於有近3000座足球場大小的光電板架設在魚塭上,幾乎是七股土地面積的五分之一。
同年11月為止,台南市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成為全台第一,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發言人沈軒宇表示,目前七股有十分之一的土地為太陽能光電案場所用,加上整合中案場,未來七股將有五分之一的面積被光電板覆蓋。
如此龐大的土地承載量,讓維護生態和當地居民權益的聲浪越來越大,七股漁村變貌引發民眾質疑,成為全台能源政策推行的燙手山芋。
看見在地民眾的反彈,政府警覺到問題,於是在2020年納入 「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下稱環社檢核),分為「環境衝擊檢核」及「社會影響檢核」兩大部分,在2022年8月七股地區已將第一階段敏感區域分區及社會經濟的問題盤點出來,初步劃分為禁止開發的「迴避區」、須經審查才能開發的「關注減緩區」及較無生態或社會疑慮的「優先區」。
涵蓋黑琵等鳥類棲息地
台南七股光電案場的爭議中,同時也涵蓋了黑面琵鷺與其他鳥類重要的棲息環境,生態議題敏感。
台南野鳥學會提到,若設置光電板將會遮蔽魚塭40%的面積,仰賴光線的生物、浮游動植物、藻類皆會因為光線不足而營養不良或死亡,影響魚塭中的食物鏈,最後導致食物不足或營養不良而對鳥類造成傷害。
然而,環社檢核卻無法管制光電開發總量,若是持續增設,未來每年10月份黑面琵鷺來台過冬時,可能因食物鏈改變、棲息地變更而減少數量,對當地生態及社會文化帶來衝擊。
環社檢核後續問題待解
漁電共生類型可以分為室內型、室外型,兩者的光電板魚塭遮蔽率上限不同,室內型可達80%,室外型僅能到40%。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補充說,總量管制上,環社檢核只針對室外型案場,室內型則不受規範。她也提到,就算廠商提出的因應對策經審查通過,後續應該如何監督,對接流程目前依然沒看到規劃。
今年6月20日「能源公正轉型聲明公開論壇」上,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陳德容表示,因為專區劃定階段缺乏認定標準及在地農漁民的參與,常發生爭議,雖推動立意良好的環社檢核介入,但也應著重後期的社會溝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jZ3MnT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