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昀芳
東森新聞台主播蔡依臻以一貫俐落的語氣說著:「我是個急性子的人,但現在得學著慢下來了。」從記者、主播到身兼《台灣1001個故事》的節目主持人,她身上有新聞工作者的效率與敏銳,也有著故事敘述者的溫柔與耐心。
當初接下節目《台灣1001個故事》主持棒時,蔡依臻坦言自己內心其實很迷惘。她解釋道:「自己是比較率性直接的人,但這個節目需要傳達給觀眾溫暖,一開始真的不知道怎麼下手。」直到她開始親自採訪,而自己也被故事打動時,就知道該如何呈現出來才會打動觀眾。
面對短影音席捲的時代趨勢,蔡依臻深知媒體的變化與挑戰。她表示,現在觀眾的注意力被壓縮,大多只能接受碎片化的資訊,但節目還是希望能說故事給那些真正想聽故事的人,因此節目仍堅持保留長影音的深度與情感,而短影音的部分也沒有放棄,則作為預告或引子讓更多人願意進一步了解完整內容。
她談起曾採訪一間炒飯店的經歷,原本只是簡單的創業故事,卻因她聽見老闆與太太電話中的一句話,問出了孩子罹患罕見疾病的背景,也聽到一段關於家庭、責任與堅持的深層故事。蔡依臻提到,因為新聞報導早上就要出一到兩則,所以現場就是講求快,但當主持節目後什麼都得慢,聆聽受訪者講話也觀察周遭的細節,尤其一個不經意的回答,可能就是故事的起點。
她笑著說,之前曾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評論說臺灣的美食節目背後不是孝子就是更生人,但在自己採訪過因為弟弟過世不得已撐著孕肚回家接班的孝女故事後,會發現這樣的故事還真的不少,而那些難以體會的情感,也只有親身走過的人最清楚。

她雖然因為節目走遍全臺,但蔡依臻平日還需擔任播報工作,因此目前的採訪範圍主要集中在北部與中部。儘管如此,她仍透過實地採訪重新認識許多被忽略的臺灣面貌。她提到,像是油紙傘這種傳統產業,平常生活中不太會接觸,卻發現業者還在默默努力甚至做到外銷,臺灣其實藏著許多意想不到的隱形冠軍,臺灣人真的很有韌性,憑著韌性在地方堅持著,真的讓人很驚喜。
而蔡依臻回憶自己最初入行時,是因為喜歡到第一現場,像是颱風、地震災區,可以把觀察和理解到的事情表達給無法抵達現場的觀眾。她也強調,媒體是很有影響力的,想傳遞什麼樣的聲音,想影響這個社會的是什麼面向,這是每一位新聞人都該思考的事。
入行10年,許多人只看見她在鏡頭前的自信與流暢,卻不知道她在學生時期其實是最害怕連線的人。蔡依臻笑說:「老師常點我起來示範連線,但我超討厭連線,常常結巴。」直到真正進入新聞業後,她才意識到連線能力的重要,便開始自我訓練,從每天模擬新聞事件練習三分鐘連線,到後來靠一個關鍵詞就能即興發揮。
從新聞現場到故事深處,蔡依臻用行動堅持初心,在快速變動的媒體環境中,依然選擇慢下來,專注於觀察與理解每個受訪者的真實樣貌。她相信新聞不只是資訊的傳遞,更是理解人與世界的橋樑,而她也將持續用新聞人的眼與心,記錄那些值得被看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