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從國內外案例看「水化」 美...

從國內外案例看「水化」 美國、加拿大部分州已合法

記者/楊榆榛、林宣邑

根據《BBC Future》2023年報導,過去12年間已有超過2萬人選擇「水化」作為遺體處理方式。美國是推動水化較積極的國家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美已有28個州通過相關法案,允許將水化作為合法選項,包括加州、紐約州、華盛頓州、伊利諾州與明尼蘇達州等地。美國生物火葬公司Resomation Ltd.指出,使用水化技術能大幅減少碳排放,其碳足跡僅為火化的七分之一。此外,加拿大的卑詩省已於2022年開放水化作為殯葬選擇,是加拿大第一個將水化合法化的地區。

在歐洲方面,英國最大的殯葬服務供應商Co-op Funeralcare於2023年表示,計劃推出「水化遺體處理服務」,成為當地首家嘗試此技術的企業。該公司指出,水化技術可降低環境影響,並且受到部分環保團體與年輕消費者的關注與支持。荷蘭與比利時也正在討論相關法規修正草案,希望未來能將水化納入合法處理方式之一。

近年來,寵物善終品牌「暮浴」引進水化技術,提供不同於傳統火化的送行方式。飼主廖宥妤分享,她是在愛貓年老病重時,因緣際會接觸到這種新的處理方式。原本對火化儀式的印象是匆忙、冰冷且充滿悲傷,因此當看到寵物水化的介紹影片後,決定為愛貓選擇這種更溫和的方式送行。她形容整個告別儀式溫馨而莊重,不僅能書寫想對貓咪說的話、印在肥皂紙上一同水化,也能保留部分骨骼作為紀念,例如頸椎或牙齒。

她說:「不像火化後只剩一包骨灰粉,水化讓我可以挑選想保留的部分,像是陪伴我二十年的回憶,也保留下來了。」她也提到水化對環境較友善,是一種兼具情感與永續意識的新選擇。

舉辦告別儀式時,暮浴會在毛小孩最後的旅程中,蓋上牠們的腳印,即便離開了也希望最後的足印,能永久保存。(圖/楊榆榛攝)

實地走訪台北市一間寵物用品店「寵物公園」,記者詢問多位正在選購商品的飼主對於「水化善終」的看法。受訪者表示,水化過程相較火化更溫和,且無煙、無廢氣排放,不僅對環境友善,也讓道別的過程更令人能夠接受。家中飼養柴犬的林小姐說:「時代在進步,善終的方式也應該多一種選擇。水化後還能保留骨骸做成紀念飾品,是另一種溫柔的紀念方式。」

至於是否能接受將水化應用在人類遺體處理上,部分年輕飼主持開放態度,認為只要法規健全、配套完善,就可納入選項。然而,也有飼主坦言難以接受,退休後養一隻紅貴賓的張太太認為「用水化掉」聽起來不夠莊重、不夠吉利,加上家中仍重視宗教儀式與傳統觀念,因此仍傾向選擇較為熟悉的火化方式。

然而,國外的水化案例與數據在台灣是否具參考價值,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教授陳志成則持保留態度,並指出,這些資料多來自歐美,考量能源組成、水資源條件與排放標準不同,若未在相同基準下重新測量,數據難以直接應用於台灣。並進一步表示,火化主要產生空氣污染,而水化則牽涉液體處理,若後續管理不善,仍可能衍生其他環境風險。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尤恩民說明,水化技術最早應用於染病動物與醫學大體,後逐漸拓展為人類與寵物遺體的處理方式,而水化過程中所使用的鹼性溶液,與遺體組織反應後會被中和,最終產物為胺基酸、礦物質與微量有機物,不含蛋白質與 DNA,因此可當作生活廢棄物直接排放,也可作為營養液施肥。

尤恩民引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內容並指出,傳統殯葬方式確實可能釋放戴奧辛、牙科汞合金與義體殘留物,對空氣與土壤造成危害,他認為水化是具永續的善終方式,有機會發展為人類遺體處理的主流方式之一。但為提高安全性與降低公眾疑慮,仍應落實排放前的過濾與淨化處理,並建立監測與管理機制;若要促進水化普及,則須克服法規合法化、政府補助轉型,以及設施與流程的精緻化,才能提高社會接受度與實際落地的可能性。

  • 延伸閱讀:

>>主文:新選擇?水化遺體取代火化 與環保並行

>>副文:法律文化受限 水化難推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