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榆榛
文化內容策進院主辦的「2025 Mando Pop Go Global 國際創作營–實務工作坊」於5月15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由《22世紀衛星》創辦人Brien John擔任引言人,並邀請SONY Music華語事業處總經理許惟援、WCM亞太區創意副總裁唐達及台灣區總經理曾珺萍,針對「華語音樂邁向國際的機會與挑戰」進行實務經驗分享與趨勢交流。曾珺萍指出,華語音樂若要觸及海外聽眾,創作者必須走進當地、理解當地,從文化出發才有機會真正被看見。
SONY Music華語事業處總經理許惟援以音樂《一剪梅》在TikTok於歐洲爆紅為例說明,爆紅後需由專業團隊迅速追蹤來源、優化英文標題與關鍵字,並調整數位平台上架資訊,才能有效將短影音流量轉化為實際串流播放。並進一步指出,TikTok演算法會根據帳號註冊地與IP決定內容流向,若帳號設定為台灣地區,即便是英文歌也難進入海外主流演算法,因此必須注意平台分類與帳號設定。
此外,許惟援也提醒,聯繫海外媒體與串流平台至少須提前四週,音樂創作者應提早規劃發行節奏,以免錯失國際曝光契機。
WCM台灣區總經理曾珺萍強調:「別人會的你一定要會,別人不會的你更要會。」語言能力是創作者進入國際舞台的基本門檻,年輕音樂人要有英文履歷撰寫與英語溝通能力,才能參與國際創作營、爭取跨國合作機會,並分享自家公司創作者主動赴香港與當地音樂人合作,成功打入當地排行榜,證明積極「走出去」有助市場回應。此外,如《想見你》、《如果可以》等受戲劇作品帶動的歌曲,隨後被他國音樂人翻唱為當地語言版本,也有助提升華語音樂的國際影響力。
WCM亞太區創意副總裁唐達為拓展事業曾赴美生活八年,透過長期駐地了解當地音樂文化與產業運作。他指出,歐美與拉丁市場多為「節奏導向型」,與華語地區偏好旋律的特性不同,若希望打入市場,須調整節奏感、編曲結構,對應當地聽眾喜好,而歐美市場更看重藝人的個性與真實互動,不再接受過度包裝的形象,並鼓勵創作者在「做自己」的基礎上,策略性地進行本土化調整,如詞曲邏輯、語言轉換與合作對象的選擇。
「創作不要停,有一天總會遇到屬於你的有緣人。」曾珺萍以此勉勵創作者持續創作、等待機會到來,從行銷結合平台操作,並透過國際對話與實戰經驗的累積,為華語音樂開啟更多登上國際舞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