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詩芹
在人生的旅途中,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課題,每當親人離世時,為他們舉辦一場莊重的儀式,是許多家庭表達尊敬與思念方法。然而,排除土葬最不環保的方式,以目前的殯葬方式,如靈骨塔、、樹葬、海葬、花葬等等,皆需要火化遺體,不僅面臨到環保污染的問題,每一次土地翻新也在無形中增加環境的負擔。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一種強調環保且溫和的新興善終技術「水化」逐漸嶄露在大眾面前,讓大家在面臨離別時有新選擇。
「水化」最早由英國農民所發明,因其環保、低碳排放及溫和的特點,慢慢受到關注與重視,這項新興技術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不僅在多個國家合法採用,更有不少地區將其應用在人體上。以美國為例,截至2020年,已有21個州合法將「水化」運用於人類遺體,而在亞洲國家,香港發展8年的歷史最為成熟。水化的出現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善終選擇,其技術類似於土葬,但分解速度更快,且會根據體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相比傳統殯葬,水化主打以更溫和、環保的方式處理,且能更完整地保留「骨骸」。

以台灣目前來說,人體的水化並不合法,但毛小孩並不列在範圍內,因此2023年成立於新北市汐止區的「暮浴」,是台灣首家提供寵物水化技術的業者,他們利用95%的清水以及5%的氫氧化鈉進行蛋白質分解,藉由水流及溫度,慢慢地將蛋白質與肉分解,最終完整的保留骨骸,亦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暮浴寵物水化善終中心執行長楊奇軒表示,「水化」就如同洗澡一樣,許多哺乳類動物皆來自羊水,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讓這些毛小孩們回歸於水。而分解後留下的骨骸,則讓家人選擇不同的形式做紀念,讓毛小孩能以別的方式繼續陪伴他們。
水化遺體 碳排少35%
在台灣未來朝向零碳排的路上,水化相較火化而言,產生的碳排相對低的很多,傳統殯葬服務中,火化雖然僅需要花費約90分鐘,但根據不同的火化方式、體重等因素會消耗不同的資源,平均一次約產生245公斤的碳排放,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根據2023年《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水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火化減少了35%,能夠減少90%的能源消耗,其碳排放僅佔二分之一,比起火化所產生出來的氣體低的非常多,大幅減輕對環境的傷害。
此外,水化過程中產出的液體亦可直接當成肥料灌溉,暮浴執行長楊奇軒說:「在國外這些水,就是俗稱的氮肥,他們會拿去澆高爾夫球場、或是澆花,但是在台灣這樣的需求不大,這部分就比較沒有後續的經濟價值存在。」
儘管如此,暮浴仍會依照現行的法規處理排放出來的廢水,確保酸鹼中和,讓水的PH值是在標準內,再進一步進行排放。環境部也說明,若非屬於《水汙染防治法》規範之事業,其排放的廢水無須依規定申請許可證,僅需符合建築物汙水處理設施標準即可。

隨著對環保的重視,許多人開始關注與了解「水化」這項技術。在台灣,傳統的殯葬方式深受宗教信仰及文化觀念等影響,大多仍以火化的方式去進行。「火來了,快跑!」是家屬對死者的喊話,希望死者的靈魂快跑,不要因眷戀而留在身體內,承受第二次的疼痛。水化主打的是以更溫和的方式進行,整個過程就如同泡澡一樣,用溫柔的方式為生命畫下句號。
然而,若未來台灣想將水化運用在人體殯葬上,將會面臨許多挑戰,如現行法規的限制,殯葬管理及環保相關的條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規範,法制化的過程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與修改。
另外,傳統觀念及大眾的接受度更是一大挑戰,台灣長期以來對殯葬習俗有著濃厚的情感,面對這項新興技術,可能會引發民眾心理、宗教層面的排斥。未來若要推動水化合法,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法規制度外,又該如何與社會大眾溝通,改變大家的傳統觀念,讓這種新型的善終方式被更多人理解並接受呢?
-
延伸閱讀:
>>副文:法律文化受限 水化難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