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需求異 節目應分眾化

0
404
針對不同需求,傳播媒體應換位思考,為東南亞新住民產製合適內容。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劉至柔、鄭宇辰

投入東南亞移工、新住民議題的傳播人及節目越來越多,台灣的廣電媒體如何平等對待這個國家中的不同族群,讓每一個族群的文化和語言都有再現權利也成為探討焦點。目前公廣集團旗下已成立公視台語台、客家電視台,並在2007至2014年間將原住民族電視台納入麾下,未來是否能為新住民成立專屬的東南亞語言頻道,出現許多想像空間。

反思1:公廣集團成立「新移民台」? 

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統計,截至2020年4月,台灣原住民人口為57萬3千人,而原住民族電視台於2004年成立,現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擁有。囊括16族且各族族語皆不盡相同的原民台既能成立,人口總數更龐大的移工、新住民能否擁有專屬頻道,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其實早在2007年,時任公視總經理胡元輝就有意推動「新移民台」成立,現職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的他指出,自己在公視服務時,將2007年訂為新住民服務年,曾規劃一個專門服務新住民及英語使用者的頻道,可惜頻道預算未能於立法院通過,但仍有製播以新住民為主體的節目,並舉辦多項活動促進新住民與其他族群的交流,獲得廣大迴響。

時至今日,新住民人數持續上升,胡元輝認為,公共電視屬國民全體,自應服務不同族群,公廣集團強化新住民節目與服務有其必要性,無論是設置一個全天候以東南亞語言播放的頻道,或擴大數位平台的新住民內容都是可考慮的方向,但這涉及公廣集團的經費來源,也需諮詢新住民的意見,才能提供最適當的服務。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春富說,大眾媒體除了商業功能外,更是重要的社會公器與文化載體,不能因為某些族群人數較少、某種語言較少人使用而完全將其忽略,像是成立原住民電視台或是客家電視台也是「文化公民權」的概念,在媒體近用上,需平等對待不同的語言及族群,這是台灣民主化及多元文化社會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價值。

反思2:各國需求不同  應客製內容

傳播媒體以東南亞語言製播節目,提供在台居住的外籍人士資訊、娛樂等服務,以媒體特性來說,廣播不具獨佔性,較適合移工使用,而電視構築了集體空間,則適合擔任家庭主婦的新住民觀賞。

有著印尼新二代、台灣學者及社運人士身分的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何景榮表示,東南亞語的電視節目及新聞因各國在台人數不同,收視族群自然有差異,就內容而言必須以不同需求製作,舉例來說,越南新住民人數多,應以婚姻相關法律、融入台灣社會等內容為重;印尼語則多為移工收看,他們需要知道的是勞工法律、權益;泰國新住民人數相較上述兩個國家少,反而會是喜歡泰國的台灣人收看,另外,現在東南亞來台就學的人數變多,也需強調出入境等法規宣導。

陳春富指出,目前台灣不管是電視或廣播,以東南亞語製作的節目非常稀少。廣播有些用不同東南亞語言製播的節目,但時段常常不固定,節目播播停停,很難養成新住民或移工長期的收聽習慣,也就難以達到普及效果;電視部分,主流頻道幾乎沒有東南亞語節目,不過公共電視製播東南亞語新聞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他提到,目前台灣廣播電視中的東南亞語節目,較偏向語言學習和資訊傳達等功能性價值,缺少生活性或文化交流等相關內容,若在這部分多加耕耘,能讓新住民在輕鬆且有共鳴的氛圍下,藉由娛樂、音樂、戲劇節目等內容來維持與母國文化的連結,也能讓台灣社會藉此認識東南亞各國的社會與文化。

反思3:廣電、網路相輔相成  不可取代

何景榮表示,網路資訊不能取代電視製播的內容,因電視媒體具有可信度,許多國家重大政策還是必須透過電視發佈,再經由網路媒體露出,所以反而是電視會乘著網路浪潮更加蓬勃。另外,新住民來自許多不同國家,彼此是不同的文化群體,不宜合為同一台,現在的電視內容已十分符合需求,只需注意比例調整即可。

陳春富則說,現在新住民主要都依賴手機和網路等行動科技,做為資訊尋求或是媒體消費的主要管道。然而,網路或手機畢竟還是非常個人化的媒體,對於新住民來說,廣電媒體可能存在另外一層意義,因為收聽廣播或是收看電視通常會和家人或其他夥伴一起,是「團體收視」或「社會收視」的情境,透過這個過程增進彼此的互動與了解。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