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被看見才能發揮價值 韓嵩齡:做出版不能只有情懷

0
452
韓嵩齡是寫樂文化發行人同時也擔任總編輯(圖/韓嵩齡提供)

記者/楊芮愷

寫樂文化發行人韓嵩齡說:「想做出版不一定要有發揚或堅守的情懷,更不能『只有情懷』,書籍若沒人願意買來閱讀等同不具價值」。這樣的概念或許戳破了許多人的理想,卻是他體會過最真切的現實。在韓嵩齡眼中,合格的編輯工作不只是潤稿,而是提供作者市場相關建議。

韓嵩齡曾任商業周刊記者、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時周文化及推手文化總經理,這些經歷讓他在觀察社會需求及市場趨勢時擁有強烈的嗅覺,十年來帶領寫樂文化創造出許多暢銷書籍,像是Sway《買房勝經》、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等書皆出自他手,尤其《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更在大陸市場創下了50萬冊的銷量。

出版講求策略 「延伸作家的出版壽命」是編輯的功課

韓嵩齡表示,其實出版市場就像賭局,賭錯機率蠻高的!任何作家都不能扛上必定命中市場的保證,近兩年他也曾出現市場誤判的時候。

尤其在近年連暢銷書籍都存在「銷量天花板」的情況下,書籍更難賣。韓嵩齡提到,「代表作效應」對作家的出版壽命具殺傷力,大眾永遠忽略其他書籍而只購買作家最出名的一本,所以面對這樣的出版情勢,他的做法有別於其他出版社,也從不屈於犧牲銷量來順應作家的堅持,如何延伸作家的出版壽命才是編輯必須反覆思考的問題。

而出版規劃的基礎往往從編輯和作者之間的對談開始,資深作家葉怡蘭在出書前就時常詢問韓嵩齡的意見。韓嵩齡當時以「延續作家的出版壽命」為出發點,直言不諱的建議她「先提升銷量再實現深度」,用「一高一低」的出版策略,達到出版業和作者間互利共生的合作關係。

韓嵩齡摸索出獨到的經營策略(圖/韓嵩齡提供)

因此編輯對作家來說既是夥伴,也是讓人感到安心的存在。韓嵩齡說:「有些作家其實對市場接受度一無所知,甚至毫無靈感,所以才需要編輯。」所以他並不喜歡定義「出版」,因為編輯的工作項目遠遠超出這兩個字,從了解作者與市場、規劃書籍方向、給予作者建議、潤稿及取出能朗朗上口的書名等工作都屬於編輯的工作範圍。

韓嵩齡用「社會觀察家」角度 在新聞及出版領域發揮不同價值

其實寫樂文化之所以能在出版洪流中脫穎而出,靠的是韓嵩齡的一路積累。他在擔任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時就同時接管剛設立的時周文化。對他來說,新聞和出版工作的步調完全不同,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後來他到推手文化擔任總經理,摸索出獨到的經營模式,在短短半年內就創下讓公司轉虧為盈的好成績。

不料推手文化老闆郭守正最後仍決定解散公司,這也讓韓嵩齡開始思考:「還有什麼事是我沒做過,並可以發揮我價值的?」而「創業」就是他的答案。於是45歲的他決定放手一搏,寫樂文化就此誕生。

閱讀一直存在於韓嵩齡的工作和生活(圖/韓嵩齡提供)

從記者到出版人,韓嵩齡都是社會觀察家。他表示,出版市場是一種社會流行的切片,若書籍大賣在某層面也代表社會的認同及需求,對編輯及出版經營者來說都是很大的精神支持。而閱讀的習慣也一路跟隨他,除了工作需求外,閱讀對他來說更是為了「啟發生活」。

時代不同以往 優質內容不僅存於出版

但即使書籍對於生活的幫助再大,也改變不了出版市場正經歷寒冬的事實。為此,韓嵩齡直言:「沒有人改變得了時代」。

韓嵩齡坦言,長篇文字閱讀在未來可見的時間中並不討喜,但出版只是眾多內容表現的形式之一,吸收優質內容的媒介有很多。他也鼓勵年輕人,如果喜歡內容產業不一定要做出版業,不要被「行業別」限制了,而是優先考慮「喜歡什麼?做什麼會得到樂趣?」

時代的改變不會因個人而停止,因此韓嵩齡持續深耕各領域,現在除了經營PODCASDT節目「總編讀書」分享書中精華,在公司營運方面,寫樂文化預計轉向出版與經紀收入各半的方向前進,因應時代變動不斷尋找最適合寫樂文化的營運模式。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