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心慈、曾奕鈞
面對氣候變遷與土地資源有限壓力,新興殯葬技術「水化」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目前水化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 宗教文化與法律制度的挑戰,學者建議,水化需要以文化溝通方式進行才能獲得社會的認認,在法律上需被正式納入《殯葬管理條例》。
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永續發展暨企業治理研究中心執行長廖宏偉指出,現行法規未明確涵蓋此技術,導致地方審查標準不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李日斌則提醒,死亡儀式承載深厚情感與信仰意涵,若無文化溝通恐難獲得社會普遍接受。兩人都認為,政府應從制度面修法,同時結合宗教、文化與產業,共同為水化建立社會認同與法治基礎。
不同於傳統火化與土葬,水化技術透過高溫高壓鹼性液體分解遺體,產生較低碳排與廢氣排放,受到重視永續議題的年輕世代青睞。然而,這項技術在實際推廣時,卻遭遇來自制度與文化層面的重重阻礙。
廖宏偉指出,水化處理在法律上尚未被正式納入《殯葬管理條例》,加上地方政府對殯葬用地與排放方式的審查標準各異,造成業者申請案件屢遭駁回,他強調,法律應與時俱進,針對創新技術建立明確規範與監督機制,避免因法制空白成為技術創新的絆腳石。

環境部則表示,該技術使用95%的水與5%的氫氧化鈉在加溫狀態下使遺體快速分解,水化所產生的排放雖含有胺基酸、鹽分等成分,但不屬於《水污染防治法》所列之污染源,無需申請排放許可,惟仍須符合建物污水排放標準。針對其政策地位及土地使用規範,因涉及殯葬及農牧管理業務,環境部建議另洽相關主管機關。
除了法規瓶頸外,宗教文化上的衝突也是造成寵物水化延伸至人體技術推廣的重要障礙,李日斌指出,死亡儀式不僅是處理遺體的方式,更是家族情感、土地信仰與生命觀念的綜合表達,傳統佛道文化講求「入土為安」、「骨灰可供奉」,天主教則強調「圓滿歸主」,這些信仰核心都可能與水化的「分解」、「無形留痕」產生衝突,導致心理失落與文化斷裂。
李日斌認為,儘管宗教信仰具有彈性,但推動水化仍需發展新的象徵系統與儀式語言,他建議,政府應與宗教領袖、殯葬業者及學術界合作,為水化賦予文化內涵,如「承水而去」、「魂歸於水」等文化語言,協助民眾建立新的情感認同與儀式連結。
-
延伸閱讀:
>>主文:新選擇?水化遺體取代火化 與環保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