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逆境下求生存 盼政府規範新書售價

0
443
台灣獨立書店協會(圖源/網路)

記者/王斯琪、勞奕欣、楊晨、應杰霖

據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統計,全臺獨立書店一共有300多家,在與連鎖書店及電商競爭下,獨立書店以其店主挑選書籍的自主性和同時從事社會議題提倡下發展出特色,在書籍價格戰的夾縫中求生。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廖英良認為,如果新書售價規範遲遲不立法,單靠售書為主的書店極有可能會入不敷出,慢慢消亡。

廖英良說,獨立書店和連鎖書店最大的差別在於,獨立書店對於選書的彈性很大,而連鎖書店一般是由總公司派發,他強調,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麼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的,是獨立書店多元性的呈現,獨立書店的選書都是有各家書店店主自己決定。

另一方面,在沒有價格優勢的情況下,有些獨立書店除了賣書以外,還會從事社區服務或者社會議題的提倡,他特別舉例了臺北的「左轉有書」,書店很關注勞工和居留議題,淡水的「無論如河」是護理人員經營,希望打造一間兼具藝術與療愈的解憂書店,在社會議題上的發揮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獨立書店持續存在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在目前,獨立書店受到政府的補助較少,廖英良表示,獨立書店有存在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方面,可能文化部會需要協助獨立書店的生存,但具體是否可以實施的幫助還是要看文化部的判斷和政策走向。

他坦言,目前政府可以幫助到獨立書店只有立法,新書統一售價,目前網路書店的折扣有的甚至低至66折,遠比獨立書店進書的進價還要低,但廖英良也不希望自己書店的讀者需要花更多的錢來買書。

因此部分獨立書店在2014年底成立了友善書業合作社,充當了經銷商的角色,降低進書成本及無書可進的困境,從開始的83位社員,如近大半獨立書店約258家加入。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陳詠安表示,由於獨立書店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進書門檻高。如果不是位於重要的交通地段,經銷商可能就不會浪費人力物流配送。長期下來,許多獨立書店無法提供客人書籍,在無形中被淘汰。

陳詠安說,合作社就是合作的精神,先確保這些書店的書供給部分是沒問題,希望用大家共同把這個狀態解決,不會因為一家店只需要一兩本而不能進到這本書。

即便有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這樣的單位存在,獨立書店仍然面臨不少困境,陳詠安說,供應商往往先滿足連鎖書店的需求,等到有剩餘的庫存才會給獨立書店,在一些書籍時效性上就產生落後。假設現在最流行的書,要等到從1-2月以後才能拿到。今天的量就這麼多,先給了大型的書店,那其他小書店什麼時候可以拿到這個書,這就是困難和問題。

另外面對電商的書籍折扣戰,陳詠安更是憂心的說,獨立書店進貨量少,成本增加,這樣的惡性循環,無論是出版社、通路還是消費者,無一幸免,獨立書店更難逃其中。

廖英良強調,目前對獨立書店衝擊最大上是與電商的競爭,電商折扣的價格甚至低於書店進書的成本價,這對實體書店無疑是最致命的打擊。

廖英良表示,雖然透過網路銷售不見得能增加收入,但網路發展已變成必然趨勢,可以適當改變經營策略,書店可以通過網路來進行宣傳,這樣既節約了成本又能讓更多的人看到,網路和實體相結合,達到共贏。

對於獨立書店的未來發展,廖英良和陳詠安皆強調回歸本質-「閱讀」。

廖英良說:「獨立書店持續生存下去在於業者自身需要努力,通過書店本身的努力,來吸引客群。」

另外,他說,獨立書店不見得需要像連鎖書店那樣的大名氣,重要的事通過實體書店的選書模式,來有機會解除書店,找到喜愛的書籍,成就讀者自己。

陳詠安也表示,獨立書店不能僅單靠補助存活的。更重要的是,回歸書店的本質,自身的定位是否清楚,對書籍是否了解,可以跟客人做到什麽樣的交流,才是長久經營的方法。

對於目前疫情的影響,廖英良指出,每個書店的營運手法各不相同,大家不可能因為疫情去全部調整經營策略。他以自己舉例,雖然目前網路售書比較熱門的,但他比較還是謹慎。因為如果為了追求銷售額就盲目去發展網路銷售,這和他經營獨立書店的初衷顯然是矛盾的。對於疫情衝擊,每家書店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調整,疫情對獨立書店的衝擊並沒有想像中大。

對於獨立書店未來發展模式的預測,廖英良表示,售書利潤低薄加上電商衝擊,目前獨立書店的營收不能全從售書獲得。未來獨立書店的經營最好有另外的營業專案,書籍不是唯一的銷售商品,這種可能性偏高。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